偶然翻阅《宛署杂记》,发现第十七卷中记载的“字民风二”章节,详细记录了明代万历年间老北京方言的多种说法。原来以为这些表达是由满清北方带入北京的,但实际上,这些都是燕赵地区自有之词,颇具研究价值。父亲提到,“大”和“别”的两个用法,我原以为早已消失,但似乎还隐约可闻。
父母对儿女的称呼,如“哥哥”和“姐姐”,虽然在现代语境中不再作为常规用语,但它们曾经流行于当时。至于代替人称谓如“挂搭僧”,它可能源自某种游戏或习惯,而被形容为乌卢班者,其含义仍待探究。“溜达”的一词,即便是虚构中的,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诚信缺乏重视的情景。而不理人的行为被称作“臊不答”,这也是现代北方人偶尔使用的一种俗语。
若论物事不新鲜,则被形容为曹;若水桶装得满滴,便会说:“别倒了,都溜沿儿啦。”在我的家乡,还有一句类似的表达:“浮溜浮溜地”。此外,有头无尾的事物则被比喻为齐骨都,而那些零散无序的事物则名为零三八五。
最后,不齐整的事情也可以如此命名。但对于水桶,我们则直呼其名——稍。而老鼠夜间活动,被戏称为夜磨子。这其中,北京人的口音与其他地方相比又有何不同呢?
标签: 中国历史朝代列表及简介 、 最可惜的朝代 、 明朝的评价 、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及帝王 、 张士诚和朱元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