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翻阅《宛署杂记》,发现第十七卷中记载的“民风二”章节,详细记录了明代万历年间老北京的方言之多,这些语词我原以为是由满清北方带入北京的,但意外地发现它们是燕赵一隅自有的独特语言,颇具研究价值。
父亲提到:“爹,还有两个说法:一个大,一另(平声)—后两个方言谁还记得?”在父母口中,儿子被称作“哥哥”,女儿被称作“姐姐”;然而,“哥哥姐姐”这两词虽存,却作为父母称呼自己的孩子用语,或已渐行其不再?
代替人说话叫做“挂搭僧”,这个习惯源于何?对此感到困惑。又有时轻视他人则被称为“乌卢班”,但这似乎是个未曾耳闻的话题。
若话不诚实,则被形容为“溜达”,但这种说法是否仍存世?对待别人的冷淡态度,被形容为“臊不答的”,即便是我这北方人偶尔也会使用此词!
对于事情不着急,不介意,也可谓之为“疲不痴”。这样的表述今日仍旧存在。物品久新则成为焦点,而物品久而失新则曰:“曹”。关于其他,如往杯中倒水至极尽,则说:“别再倒了,都溜沿了。”
我的北方还有一个古老方言,即描述某事或某物既有头又无尾的情景,用以形容就是它缺少完整性,被比喻为“齐骨都”。至于那些整齐划一的事物,便被誉为非凡——却如同数字零三八五一般,无法理解其中含义。
最后,有关水桶、老鼠等日常事务,我也能听懂诸多传统表达,如将水桶比喻成稍微充足者,或将老鼠描绘成夜磨子般忙碌。我想知道,在北京,这些古朴语言依旧有人流传吗?
标签: 北宋灭国之后历史 、 中国历史朝代歌 、 明朝历史地图 、 大明王朝1587 、 中华五千年朝代顺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