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元朝重要历史事件明代老北京话的遗存有多少

偶然翻阅《宛署杂记》,发现第十七卷中记载的“字民风二”章节,详细记录了明代万历年间老北京方言的多种表达。原来以为这些词汇是满清北方带入北京的遗留,但事实上它们是燕赵地区自有的独特语言,有趣至极。父亲提到:“爹,还有两个说法:一个大,一个别(平声)—后两个方言谁能记得?”父母称呼儿子为“哥哥”,女儿为“姐姐”的习惯仍旧存在,但作为亲昵称呼使用,却逐渐淡出生活。代替人称谓时用语,如“挂搭僧”,意味着将某物或某人的名字借用来指代另一个人。这一现象在当今社会依然可见。而对于不诚实的人则被形容为“溜达”,这一俗语虽然在现代已经不再流行。但若对待事情不着急,不介意,就可以形容为“疲不痴”。物品久未更新就被称作“曹”,而若水杯里倒满水,过度地避免再次倒入,就会说:“别再倒了,都溜沿了。”北方还有一个类似的表达方式,“浮溜浮溜的”。如果话题开始但没有完成,就会被描述成“齐骨都”,而如果事务处理得乱七八糟,则可能被讽刺地称作“零三八五”。最后,对于水桶,我们可能会随口叫它做个什么;对于老鼠夜间活动,则可能会戏谑地说它像夜磨子一样忙碌。不过,这样的说法似乎并不广泛流传于北京人之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