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署杂记》中的“字民风二”记录了明代万历年间老北京方言的许多词汇。这些词汇并非满清北方带入北京,而是燕赵地区自有的方言,显示出丰富的语言遗存。
在家庭称呼中,父亲可能会用“哥哥”来称呼儿子,“姐姐”来称呼女儿,但这类直接父母对子女的称呼已经不再常见了。代替人名时,有时会使用“挂搭僧”,这是因为古代汉语中没有专门的名字概念,所以将人名视为某种形式的职业或身份标签。
关于不诚实的人,有时会被形容为“溜达”。不过,这些旧话语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消失,只有少数仍在使用,如不理人的“臊不答”的说法,依然流行于北方地区。不急于事物变化的态度,可以用“疲不痴”。
对于新鲜事物,如果觉得没什么新意,就可以说它是“曹”。而当水杯几乎满到极点,不再需要倒水时,也可以说它已经“溜沿儿”。在北方,还有一种表达方式叫做“我浮溜浮溜地”,指的是心情烦躁或等待事情发生。若是头尾都不齐整,可以形容为“齐骨都”,如果东西零散无章,则可谓之“零三八五”。
最后,将水桶称作的是"稍";而老鼠夜里活动则被比喻成"夜磨子"。北京人对这些古老的话语是否还有其他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