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古韵:探秘明代老北京话的遗存》
偶然翻阅了《宛署杂记》,在第十七卷中发现了关于“字民风二”的记载,这些内容详细记录了明代万历年间的老北京方言。我们常认为这些词汇是满清北方带入北京的,但实际上,它们是燕赵一带自有的传统语汇,颇具研究价值。
父母对儿子的称呼有两个说法,一为大哥、二为别哥;女儿则被称作姐姐。尽管这些词汇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但作为父母用来称呼自己的孩子,其原意已不再适用。
代替人说话的人被形容为“挂搭僧”,这意味着他们的话语如同空谈无根据。还有一个表达“乌卢班”的说法,我们平时并不熟悉。这其中,“溜达”一词指的是不诚实或虚假之意,而现在似乎已经少有人使用。
当人们不理会他人的请求时,被形容为“臊不答的”,即不愿意回答或回应。这一用法在我们北方还时有所闻。而对于那些不着急、不介意事情的人,则被描述为“疲不痴”。
物品如果不是新鲜就被形容为“曹”,而将水倒满到极致后,即使杯子没有更多空间,也会说它已经“溜沿儿”。我自己也曾听过北方的一种类似表达:“浮溜浮溜的”。
若某事物只有头没有尾,就会被形容为“齐骨都”,而非整齐划一的事物则可能被称作“零三八五”。至于水桶,我们则习惯叫它做个什么?答案是稍。然而,对于老鼠夜里活动的小声磨盘状叫声,“夜磨子”却是个陌生的名字,是否也流传于北京?
通过这样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现代生活和交流方式改变了许多,但是旧日的语言遗迹仍隐藏在我们的日常口语之中,只需细心聆听,便能听到那悠久历史中的声音与韵律。
标签: 推荐一本书《明朝那些事》 、 明朝历史ppt 、 历史时期 、 明朝首都在哪里 、 张士诚和朱元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