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署杂记》中的“字民风二”记录了明代万历年间老北京方言的许多词汇。这些词汇并非清朝北方带入,而是由燕赵之地自有。这一发现颇为有趣。
父亲提到:“爹,还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大,一个是别(平声)—后两个方言谁记得?”在父母口中,“哥哥”称呼儿子,“姐姐”称呼女儿,这两词仍存,但作为父母对子女的称呼用意应该已经消失了吗?
代替人叫“挂搭僧”,这又是什么含义?而“乌卢班”的用法也未曾听闻。此外,“话不诚叫‘溜达’—这说法也没了吧?”和“不理(人,应该是不搭理人的意思)叫‘臊不答的’–这个有,连我这北方人还偶尔用呢!”等语句,也引起了人们的好奇。
物不新叫“曹”,这一说法是否还有使用?满足时说的“溜沿儿”,比如往杯子里倒水,一旦满则告知别再倒,因为已然溜沿。我的北方还有一个方言表达方式为“浮溜浮溜的”。
此外,有头无尾的事物被形容为“齐骨都”,而不齐整的事物则被称作“零三八五”。水桶在当地被简称为“稍”。老鼠夜行时被形容为夜磨子的动作。而对于北京人的理解,则各异。
通过这些古老的话语,我们可以窥见过去生活的小细节,并感受那时代独特的声音。
标签: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 康熙王朝康熙驾崩 、 朱佑樘为什么断子绝孙 、 中通古代朝代顺序表 、 明朝那些事中惊艳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