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靖难之役”结束,朱棣战胜了皇帝朱允炆,夺取政权。回顾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等七国诸侯王反叛,其规模远超朱棣,但被平息于三个月内。同为削藩引发的叛乱,为何在千五百年的历史中有如此不同的结果?
两者相似之处是开国皇帝分封诸侯王留下反叛祸根,孙子辈时发生,旗号都在诛杀奸臣、恢复祖宗法上。
然而,“七国之乱”规模大却被迅速平定,而“靖难之役”虽然规模小,却持续四年颠覆政权。审视这两次削藩,我们发现差异点使成败异势。
一、前代君主责任
汉景帝接手江山,是其父文帝治下的经济繁荣和刑罚减轻所得。文帝慧眼识才,在巡视细柳营时发现周亚夫,将其重用,并临终嘱咐景帝相信他。周亚夫率领汉军短时间内平定了“七国之乱”。
建文江山来自祖父明太祖朱元璋,他深知孙子的柔弱,同时对功臣宿将残酷处理。但他忽略了自己当藩王的儿子们对孙子的威胁,这种倒车政策危险无比。
二、个人能力优劣
汉景帝虽秉承仁和,但城府深重,不苟言笑。他心机重,对亲人及师傅晁错以及功臣周亚夫的手段冷酷无情。在他的治理下,这些性格成为必需。而建文则不如汉景帝谋略阴毒,他的仁厚政策在强藩环境下显得软弱且致命缺陷。
三、策略与人才
汉景先下刀刘濞迫其起兵,使周亚夫易于击破其他叛军后打败刘濞。而建文先易后难地削弱其他藩王,再对付燕王,这明示给燕王必然遭遇,最终导致失败,因为它告诉了朱棣他不会坐以待毙,因此装疯卖傻等待机会,最终成功举兵篡位。此乃冒险政策若要行,则必须抓住最大的威胁,而不是从旁边开始逐步而已。这正是为什么尽管“靖难之役”的规模小,却能持久四年的原因之一。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朱棣从容诱杀北京官员并举兵,本应彻底失去中央控制力但未能挽救局面。这也说明即便是最聪明绝顶的人物,也无法预料所有可能的情况,更不能保证每一步都正确无误。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如果没有这些决断性的错误,那么中国历史可能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