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歌一曲惊醒了明朝那些沉睡的历史之声图中朱元璋在中都城内走过那份强烈的自信和权力的气息让人不禁思考

提到凤阳,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很有名气的凤阳花鼓。它是一首“讨饭歌”,辗转了数百年之后,已变得面目全非,保留的是那个脍炙人口的开头:“说凤阳,唱风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从出了个朱皇帝,便十年倒有九年荒。”浅显易懂的歌词,那是谁都可以看得懂的。这首《凁新歌》最早见于戏曲选本《缀白裘》,时间应该是晚明或者清初,可以肯定的是,这首《凁新歌》产生于明代,在明代中期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或许更早一些。如果想要一个确切时间的话,那么不妨大胆追溯一次,这首脍炙人口的《凁新歌》极可能产生于洪武年间。

编纂于晚明时代的地方志《凤阳新书》中,有一份洪武十六年(1383年)三月十六日朱元璋颁发的一圣旨:“凤阳实朕乡里陵寝焉……朕起自临濠,以全乡曲 凤 阳府:有福来做父母官,那老们生在我的这块土地上,不要课征,每日问雍雍熙熙吃酒买炷好香烧献天地结成义社遵奉乡饮酒礼……一年(皇陵)祭祀止轮一遭,将了猪来祭了吃了猪去;将了羊来祭了吃了羊去钦此。”

这一道圣旨,是典型的情形—半文半白粗鲁爽朗,无所顾忌。在建国后不久,一位画家顾见龙曾描绘过这段情景,他画了一幅《花鼓子》的图,这是迄今为止记录最早的一幅画,该图收藏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从这些资料我们可以推断出,《花鼓子》的艺术形式已经非常成熟,在民间流传甚广。

然而,当人们唱着这首“讨饭歌”时,他们并不是因为饥荒才出来乞食,而是一种社会习惯和传统。当他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沿途乞讨,即使是在丰收之年的冬天,也会把家门一锁仍旧出门要饭。这一种民俗,看起来怎么也有一点不合常理的人情,但却满怀欢乐、幽默与玩世不恭。而这样的方式,又似乎有些违背常规人情。

这个奇怪民俗背后的故事,以及集体无意识悄然长成过程,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花鼓子》的演变也随之改变,它既是一个文化现象,也反映了一种社会心理状态。通过对其演变历程和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研究,我们或许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过去,并借此启示我们的今天。

而当某些事件发生时,比如宣告建立新的都城——中都——朱元璋即便使用最残忍暴力,也无法阻止人们唱这首《花鼓子》,他只好叹息,无可奈何地撤回兴建中的计划。一曲美妙旋律,不仅让历史被重新诠释,更让人的心灵得到触动。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小主宰,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小部分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