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个力图实现大一统的朝代,其初衷总是希望四方之国来朝贡。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之初,就派使者携带国书前往日本,以表达两点意愿:一是期望他们来作朝贡之举;二是要求他们解决那些扰乱明朝边境的小倭寇问题。然而,当那份国书抵达日本后,日本不仅未有如期而至的朝贡行为,还竟然将使者给砍了脑袋。这一事件令朱元璋感到深受羞辱,他愤怒至极,威胁要出兵征服日本。
面对朱元璋的战争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以笔墨相应,这封回信既不卑也不亢,却又蕴含着强硬意味。在这场交涉中,小小的日本竟敢杀死大明使臣,这背后与两次重大历史变迁紧密相关。一是在南宋灭亡前夕,一切似乎都指向中国为榜样,而在南宋覆灭时刻,日本则举国哀悼,此情此景显露了其对中华文化的情感深厚。
随后,在元朝建立之后,由于忽必烈皇帝因未能从事和平方式获得来自日中的尊重,便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船队七千艘,对付抗拒朝贡的大秦。但最终这些船只却遭遇台风摧毁。而通过抗击蒙古帝国(元),日本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且开始不再崇拜中国。尽管百年后的汉人复兴成功,但对于继任的明王 朝来说,在眼里已经失去了被视为正统地位的地位。
朱元璋对待 日本持有鄙视态度,将其看作是一个“君无道民为盗”的笑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大明与 日本之间剑拔弩张,只差一步便可开战。而面对朱元璋不断逼迫的情况下,不惜一切代价坚守立场的是怀良亲王以及当时掌握着国家命运的人们,他们认为,即便承认自己还没有足够力量去战胜大明,但也预计到朱元璋不会轻易做出像蒙古远征军那样的事情,因此他们放言:“如果你真的敢动手,我们也不会退缩。”
果然如此,尽管 日本多次冒犯,大明皇帝仍旧只是空谈,没有采取行动。不知他是否害怕重蹈覆辙,或许是在韬光养晦等待机会。在更晚些时候,当留下的遗嘱中规定了“不征之国”,我们可以推测出这一决定可能源于他读懂了、日本所发出的挑衅函件中的那份成竹在胸,也就是说,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对方占据上风—既然你称我为“天子”,我也就宽容你的错误,不再追究你杀害使者的罪行。此举虽表面上显示出了宽宏大量实则反映了他的无奈—我不会攻击你,你也不要惹我。大 明时代结束时,与日关系虽然悬殊—大 明拥有显著优势,但从双方角力的气势上看已呈现平衡状态。
标签: 历史朝代以及人物事件 、 中国朝代排列 、 推荐明朝那些事这本书的理由 、 明朝的盛世 、 写宋朝历史最好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