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愤土木堡之变全军覆没图

几千年来,华夏文明尊崇诗书。黄庭坚说:“人不读书,肤浅无聊。”百业之中,读书为尊。韩愈在《进学解》中自我描述:“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其《杂诗》中流露了点厌烦。如果说韩愈偶感无聊发牢骚,那么文人骚客们的日诵经、柔日读史则是孜孜不倦的努力。在早晨读五经诸子,在夜间读史集,在午间闲杂之书,不分秒废寝,这种推崇和热爱远超西方诸国。

然而,我们历史上的焚书与排斥也令人费解。我们一方面多言高论,一方面又有花样百出的焚烧方式。从刘邦到秦始皇,再到朱元璋,都曾对诗书持有怀疑甚至敌视态度。但往往正是在禁令下,某些文化作品反而得以流传,因为它们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好奇。

朱元璋尤其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制定八股取士制度,让士人专注于四書五經,而非自由探索。这导致士人的品格开始下降,而文学形式也变得僵化,从而阻碍了创作的发展。

廖燕认为,这种取士方法与秦始皇焚书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明朝巧妙得多,使天下之心皆被束缚。而且,即便不是真正焚烧,也达到了同样的效果——让人们失去阅读其他书籍的心力,从而使他们只关注那些被官方认可的材料。

朱元璋似乎还未完全放弃,他需要亲自检查四書五經,看看是否存在任何问题。在翻阅《孟子》时,他发现其中一些内容让他龙颜大怒,因为这些内容涉及对君主权威挑战或提出了仁政原则。他最终命令删除了一些部分,并将孟子逐出孔庙,不许配享。这显示出,即便是知识渴望者,也难免会受到政治压力的影响。

但即便如此,我们仍需思考公平、正义、辽阔和浩瀚,以及历史长河中的那片永恒蓝天——这就是自由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而在那个充满争议和挑战的大时代背景下,对知识与自由的追求更显重要,它能激励我们超越困境,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和理解世界而奋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