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希望重振国风。然而,朝中党争依旧激烈,加上连绵的灾害和民心涣散,最终导致多地爆发起义。明朝在生死攸关时刻,实际上已经走向了灭亡,只待起义军壮大而至。当时若崇祯皇帝想保住明朝的命运,他能否采取南迁之策呢?历史上也有过南迁的例子,但对于崇祯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他已失去了民心。
崇祯皇帝不是被吊死于煤山,而是在“南巡”,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逃避行为。很多人认为,如果崇祯皇帝选择了南迁,再差也能在南方建立一个割据政权,这样的政治格局称为“偏安江左”。
历史上有类似的成功案例,如赵构在南方建立了南宋政权,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了东晋政权。既然有这样的先例,因此,有人认为崇祯皇帝也可以通过 南迁来建立“南明”政权。
如果崇祯皇帝选择了这种路径,比福王朱由崧更具说服力,因为朱由崧所建的“三藩”虽然有几个称帝者,但最终还是因为内部纷争和外界压力迅速瓦解。而且,没有那么多的人称帝,便于统一领导,使得抗敌力量更加强劲。
尽管如此,这些观点仍然是充满幻想的,因为解决问题并不仅仅需要改变地点,还要重新获得民心。
实际情况是,大明到了末期,其实已经失去了人民的心。这不仅体现在边疆将领对其信任度低到极点,更体现在朝臣们对其失去信任,以及士族、地方豪杰以及普通百姓都不再支持他。
士族中的衣冠流离,也就是从北方大量迁移到南方的大贵族,他们是否会跟随大势移往未知之地?他们可能选择投靠李自成,不愿意与之同行;或者由于朋党纷争,他们无法团结起来。如果当地士族也不欢迎,那么他们很难站稳脚跟,因为内忧外患总是存在。
最后,即使是在民间,对于大明王朝已经没有任何希望。大量征税让老百姓怨声载道,他们宁愿追随农民起义军如李自成、张献忠,而不是继续支持衰败的大明王朝。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即便是以“贼寇”的身份出现,也能够获得广泛支持。而对于这些农民起义军,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放过即将崩溃的大明帝国,从而使得无论何处设立都难以为继。
因此,即便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动荡,或许还有转机前的一丝可能性,但最终结果只能是绝望与失败。
标签: 宋朝有什么代表性的文化 、 明朝古币顺序 、 明朝名人一览表 、 宋朝的灭亡历史评价 、 明朝时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