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英宗朱祁镇最无耻的背叛自然界中的逆风与逆水如何让一位大臣投靠清朝

我曾经讲过,崇祯帝朱由检的心理健康问题,他的性格阴沉多疑,对谁都怀疑,只相信自己。据统计,他执政期间更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杀掉总督七人,迫死一人。这其中包括袁崇焕、熊文灿、杨镐,以及其他一些国家重臣。当他一旦对某个人生疑心,那么就不留余地地要杀之无赦,不管对方是不是国家栋梁。他如此行事,无疑会让国家走向崩溃。

崇祯不仅杀人,还要加以凌辱和示众,比如对袁崇焕,不仅在街头凌迟,还号召百姓来分食他的肉,其家属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从此消除在世上。

袁崇焕是一位忠勇的将领,以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著称,但因一封反间信,他的功绩便化为乌有,被定性为叛臣,最终遭致极其凄惨的死亡。这样残暴的手段,让人们看到了皇帝的弱智与残忍,也预示着他们自己的命运。在这样的环境下,大臣们只能选择逃生,因为面对灭绝人性的白色恐怖,没有任何前景,只能是死路一条。

这些深受中国传统忠孝思想熏陶的大臣,他们不会轻易背叛,更明白将来会被史官写进“二臣传”。然而为了自保和家人的生命,他们不得不寻找生路,这个生路就在清朝提供给他们的一份厚禄中。一方面,他们看到清朝没有随意杀大臣的混乱;二方面,他们看到早年投靠清朝的人,如范文程、李永芳等,都得到了重用,有的是还结了亲。大清这种手腕,与崇祯“杀kill kill”的方法相比,要高明得多。

因此,在心理上被吓得惶惶不可终日的大臣们,都在寻找逃跑或弃暗投明的机会。他们渴望生存。

崇祯六年四月,孔有德、耿仲明降伏于清军;同年的四月,尚可喜也降伏;而到了十二年四月,洪承畴在松锦战役中被俘并降伏。大清真诚之心,在祖大寿身上体现得尤为典型。他先是在1631年的大凌河之战中降服,但后又逃往锦州与清军对峙十年后,再次在松锦战役中败北时再度降服。皇太极接受了他,并委任他总兵衔。祖大寿深受感动,为吴三桂后来的投敌打下了思想基础。

从此以后,大量明朝将领及官员开始投靠大清,其中包括沈志祥、孙可望等120多名参将以上人物。一旦投靠,便可能获得品级高达至一级大的封号,或直接授予王公爵位,一些甚至直到满洲末期仍然能够保持家族财富和权力。这批人都是无偿送给清朝的大礼品,而是否叛变,则取决于时代背景下的道义与利益考量。在这个转折点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里,每个人都必须做出选择,将自己的命运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