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为何在末期选择投靠清朝历史的长河与自然的更替统治者们的兴衰交替宛如春风得意时代我游

我曾经讲过,崇祯年间明朝大臣纷纷投靠清朝的原因。首先,他那心理疾病让人难以预测,性格阴沉多疑,不信任任何人,只相信自己。据统计,他在位期间更换了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还杀掉了七名总督和十一名巡抚,以及逼死一人。这其中包括袁崇焕、熊文灿、杨镐等重臣,他们都是国家栋梁,但只要崇祯一旦起疑,就会毫不犹豫地杀之无赦。他不管这些栋梁人物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一起怀疑,那就是要杀人如麻。

除了杀戮之外,崇祯还喜欢虐杀,并且要示众,比如对袁崇焕的凌迟处死,让百姓来分食他的肉,并流徙家属三千里,抄没家产,从地球上彻底消灭他。

袁崇焕是忠勇战将,以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闻名,但因一封反间的信,他的战功全被贬值,被判死有余辜而极其凄惨地去世。崇祯用这种方式想吓阻其他官员。但实际上,这种残暴行为显露出了皇帝弱智与残暴的一面,也让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结局:跟着这样的皇帝干,没有任何前景,只有死路一条。那时,大臣们只好寻找生路,而清朝提供了一条生路——厚禄。

他们看到清朝那边没有随便杀大臣的混乱事儿,而且早年投靠过去的大臣,如范文程、李永芳等都得到重用,有些甚至结成了亲密关系。大清的手腕高于崇祯“杀杀kill”的暴行。因此,大臣们紛紛要求生,而不是死亡。

在这个时代转折点,大臣们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是否叛变,最终取决于道德与利益之间的权衡。在一个充满恐怖的地方,无数的大臣选择逃离,寻找新的归宿,而那些投降的人则得到了相应的地位和荣誉,他们或被授予一品衔,或被封为王公,一直到清末,他们后代依然能承袭这些爵位。这意味着这些大臣是由崇祯无偿赠给了清朝。而背叛或保留,对他们来说,有着共同的心理动机:逃脱绝望,是为了生活,是为了自我保护。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在追求最基本的人性需求——生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