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清朝的顺序中明末降将如牛毛般多why只有吴三桂最让人痛恨

明末降将如牛毛,为什么只有吴三桂最让人痛恨?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北京,当时在宁远的辽东总兵吴三桂接到命令,准备发兵保卫京城。部队行至山海关之时,就接到了崇祯皇帝自缢的消息。此时的吴三桂是真正的应了一句俗语“前有猛虎,后有追兵。”前面是李自成的义军拦路,后面是多尔衮的清军追击,无论面对谁,吴三桂都是无力一战的。

于是降或死,这是一个问题,不过还在李自成抬了吴三桂一手,杀了吴三桂全家,夺了爱妾陈圆圆,吴三桂必须报仇,要报仇自然是死不得,所以只有降清这条路了。于是吴三桂就此背上了汉奸的千古骂名,不过明末时候投降清廷的人是很多的,如洪承畴、祖大寿、耿精忠、尚之喜以及范文正等等,这个范文正是特别注意一下,他作为谋臣对于明朝太熟悉,一路指导八旗杀入关内。如此多贰臣为什么偏偏是吴三桂最受人唾弃呢?

其实随着封建政权逐步瓦解,文化思想也得到了很大的解放,不再像过去那样盲目尊崇英雄豪杰,而是在实事求是的情况下来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这需要通过考古学、文献研究等方法来寻找真相,因为我们无法穿越回去亲眼看看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曹操就是一个被翻案的人物,从乱臣贼子成功翻身为乱世枭雄。在《史记》中曹操形象不够光鲜,但《演义》中的曹操则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这种戏剧化的情节与历史本身产生差距,使得人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产生不同的认识。

杜牧赤壁诗,也留下了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安禄山与杨贵妃,他们名字放在一起就令人震撼想象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而这些情节往往比实际发生的事情更具吸引力,更能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再说Wu Three Gates,因为他为了艺伎而牺牲国家利益,这样的故事应该就是满清统治阶层为了强调忠君爱国,以Wu Three Gates为反面教材,让后来的士兵们不要忘记自己的使命和职责。所以很多人会觉得Wu Three Gates只是因为冲动失去了理智,没有考虑到他的家族遭遇悲惨命运。他不仅背叛大明,还背叛华夏,这也是许多人的槽点之一。

1662年,Wu Three Gates进攻缅甸要的是永历帝。大明最后一位皇帝流离失所逃到缅甸,被捕并被绞杀。这两件事都显示出他的残暴无情,是另一个槽点。

最后一点,也就是Wu Three Gates在云南设立藩府想要成为沐家世代镇守云南,但清朝看透了他的心思,在他杀掉永历帝之后开始制裁他。当矛盾尖锐起来,最终康熙撤除了他的藩地,他起兵反抗口号“驱除鞑虏还我大明。”如果真的这样,那么即便支持者也可能不会认可他。但事实上,他更多的是被视作叛徒而非民族英雄,所以尽管其他许多将领都投靠满清,但只有Wu Three Gates受到如此广泛且深刻的地社会谴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