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后孙若微简介:明末降将如牛毛,吴三桂为何独受世人痛恨?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北京,当时在宁远的辽东总兵吴三桂接到命令,准备发兵保卫京城。部队行至山海关之时,就接到了崇祯皇帝自缢的消息。此时的吴三桂是真正的应了一句俗语“前有猛虎,后有追兵。”前面是李自成的义军拦路,后面是多尔衮的清军追击,无论面对谁,吴三桂都是无力一战的。
于是降或死,这是一个问题,不过还在李自成抬了吴三桂一手,杀了吴三桂全家,夺了爱妾陈圆圆,吴三桂必须报仇,要报仇自然是死不得,所以只有降清这条路了。于是吴三桂就此背上了汉奸的千古骂名,不过明末时候投降清廷的人是很多的,如洪承畴、祖大寿、耿精忠、尚之喜以及范文正等等,这个范文正是特别注意一下,他作为谋臣对于明朝太熟悉,一路指导八旗杀入关内。如此多贰臣为什么偏偏只记住了一个名字?
其实随着封建政权逐步瓦解,大明帝国文化思想也得到了很大的解放,我们认识到分析历史问题就要本着实事求是态度,不可以讹传讹。这需要通过考古和文献来重新定义历史上争议人物与事件,让真相昭然若揭。
曹操就是这样一个人,从乱臣贼子成功翻身为乱世枭雄,《红楼梦》中也有类似的描写,但我们不能忘记他的另一面的光辉形象。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统帅,更是一位深思熟虑的大政治家。在《史记》中他被描述为“超群绝伦”的人,也有人认为他才华横溢但性格复杂。
杜牧到了赤壁,也留下了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安禄山与杨贵妃,就是这样的典型,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让他们成为永恒的话题。而当我们回想起这些故事,我们的心里往往会充满一种遗憾,那种如果能回到过去改变些什么的事情,我们会不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再说起来,有没有觉得人们总是在寻找一些刺激和有趣的事物,而不是去探究事情到底发生过什么?比如说,将某个人塑造成英雄或者反派,并且加上一些戏剧性的情节,以此来吸引更多人的兴趣。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今天人们仍旧热衷于讨论那些已经过去的事情,因为它们能够提供给我们思考和感受的一种方式。
最后,我想问大家,如果有一天你能够穿越回去,在那个时代,你会如何选择?还是像现在一样,看着那些历史上的巨匠们打打杀杀,然后评价他们呢?
标签: 如果没有大清中国会强吗 、 明朝历史为什么那么空白 、 如果溥仪死前大清没有灭亡 、 明朝那些事百度百科 、 明朝在位最短的帝王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