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那么多专家吹宋朝,东林党争如同江河之水,流淌而深远。明末的东林党与阉党、齐楚浙党等政坛派别之间的争斗,不仅是东林党与全国朋党集团之间的较量,更是对明朝最终覆灭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万历时代的国本之争、妖书案到明末三案和京察之争,都有着东林党争的影子。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因得罪皇帝而被革职,他与高攀龙、钱一本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渐形成了一个在野集团,被称为“东林党”。他们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时政,但遭到了朝臣和宦官的激烈反对。
随着时间推移,这场政治斗争愈演愈烈,《王学质疑》提到:“夫明之亡,亡于门户;门户始于朋党;朋党始于讲学。”夏允彝《幸存录》则说:“自万历以前,未有party名,而一时贤者如顾宪成、高攀龙、孙丕扬、高攀龙等气节自许,每相持。”
1611年由吏部尚书孙丕扬主持的一次京察中,因徐绍吉策划倾覆东林,被吏部右御郎王图制止。这时期朝廷的政治斗争形成南北两大派系互相攻击的情况日益严重。
1617年的丁巳京察更是浙(姚允文、刘廷元)、齐(亓诗教、周永春)、楚(官应震、吴亮嗣)三大派的大肆斥逐东林人士,此后朋党之爭愈演愈烈至天启初年,以杨涟等人拥立太子朱由校继位为契机,再次重新启用了一些被迫离开仕途的人才。
1623年的京察再次发生,对各个派系进行清洗,一度让人们以为可以结束这场长达数十年的纷扰,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缓解了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最终导致了明朝灭亡。
标签: 明朝16位 列表及简介 、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时间表图 、 明朝那些事第五部主要内容 、 历史朝代列表及简介 、 为什么禁止元朝宫廷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