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最长王朝的京师保卫战

:明朝英宗被俘后,瓦剌军攻占北京之事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朝在兵部尚书于谦领导下,成功抵抗蒙古瓦剌首领也先所率大军,并将其击退。这场战争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危机,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京师保卫战。

背景及起因

瓦剌是当时漠北蒙古三部之一,其首领也先自称淮王,以武力统一蒙古各部,逐渐强盛。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死后,其子也先继父位。明初脱欢曾与瓦剌和亲,但也先不满于此约,因而多次侵犯明朝边境。在正统十四年初,也先遣使2000人向明朝贡马,诈称3000以冒领明廷赏物。然而,当时太监王振专权,他怂恿皇帝朱祁镇率五十万大军亲征。八月初,大军刚到山西大同,就传来各路明军溃败的消息。大军撤退途径土木堡,被瓦剌包围,全军覆没。这就是土木堡之变。

战斗过程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八日,即英宗被俘后的第二天,在文武百官商议下,由于主张迁都南京者众多,而主张抵抗者少数,因此决定固守北京。二十九日,为稳定人心,将招致土木堡之变罪魁祸首王振抄家灭族;同时改立监国郕王为帝,使瓦剌借英宗要挟阴谋破产。此时两京、河南、山东等地勤王部队陆续赶到。

十月初一,瓦則軍分三路进攻京師。一路二萬人從古北口方向進攻密雲;中路五萬人從宣府方向進攻居庸關;西路十萬人由也先帶領,挟持英宗自集寧經大同、陽和,不僅陷白羊口,更揮師南下進攻紫荊關。大軍逼近京城時,大臣徐有貞等主張迁都南京,而於谦則坚决反对迁都。他认为:“言南迁者,可斩也”。最后廷议决定固守北京。

十月十一日,大批敵軍抵達北京城下,被俘的太上皇朱祁鎮這時被帶到德勝門外土關。当日,有勇士高禮、高福壽在彰義門北與敵軍交戰,一度告捷。但為了避免內應失敗,也先計畫未能得逞。在德勝門遭遇巨大的阻力後,又轉攻西直門,但仍受挫。不久又轉至彰義門,並再次遭遇強烈抵抗,最终因缺乏補給和民眾掃射而撤退。

结果

京师保卫战历时5天,是由于谦提督指挥下的神奇胜利,使得无数敌兵覆没,同时还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此役之后,与前线作战的小米仓库中的粮食足够供养清洗泥泞道路的士兵们,而且还有余粮留给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而且由于这场战争,对内外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说,这让人们认识到了国家安全对于国家存亡至关重要性,以及防御能力比扩张更加重要。

结论

总体来说,这场战争展现了中国文化对待战争的一种态度,即宁愿牺牲时间和资源去维护自己的领土完整也不愿意轻易放弃任何地方。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受到重创,但最终没有发生更严重的事态,因为这个时代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样做会带来的后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