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为何只封了个伯,东林党争如同天地之间的博弈,无锡书院中的顾宪成与高攀龙等人,以讲学为名,议论朝政,逐渐形成了一个在野集团,被称作“东林党”。他们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时政,但遭到了朝臣、宦官的激烈反对。浙党、齐党、楚党等其他派系也相继出现,他们互相结盟,形成了一场持续数十年的政治斗争。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吏部郎中顾宪成因得罪皇帝而被革职,他与高攀龙等人开始讲学,“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常常和书院中人谈论朝政得失,他们渐渐形成了一个在野集团,被称为“东林党”。《明史·孙丕扬传》说:“南北言官群击李三才、王元翰,连及里居顾宪成,谓之‘东林党’。”他们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时政等意见,得到广泛支持,同时遭到朝臣、宦官的激烈反对。
沈一贯纠集在京的浙江籍官僚结成东林党的反对派,被称作“浙党”。以湖北人官应震、吴亮嗣为主的“楚party”,和山东人亓诗教的“齐party”皆依附于浙party。以地缘关系结成的party还有‘宣party’和‘昆party’,这些合称“齐楚浙party”。齐楚浙party与East Lin Party相互攻击,是为“East Lin Party Contention”。
这场政治斗争绵延多年,每一次京察都成为其爆发点。1593年的癸巳京察,由吏部尚书孙鑨、三司右通事李世达和考功司郎中星主持,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加剧了矛盾;1605年的乙巳京察,由杨时乔与左都御史温纯主持,在沈一贯借机贬谪所引发的事端后,更是使情况恶化至极点;1611年的辛亥京察,则由吏部尚书孙丕扬主持,但由于徐绍吉、何光诰策划倾覆East Lin Party不果,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1620年的移宫案中,即将登基的大太子朱由校拥立杨涟、高攀龙等人的举动,再次让这些势力重新抬头。但随着时间推移,这场长期化的地面上的朋Party 之争,最终导致明末国运衰败。这段历史,如同一首悲歌,它警示着我们:无论是在哪个时代,都要防止权力的滥用,以及个人私利凌驾于国家大义之上。
标签: 如何评价明朝 、 大明:从土木堡之变开始! 、 上下五千年朝代顺序 、 朱允文最后去了哪里? 、 中国朝代演变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