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的三大赋税——辽饷、剿饷和练饷,总称为“三饷”,其加派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辽饷的征收始于万历四十六年,为应对辽东军事需求而增加土地税额,再次增至崇祯四年,每亩增征银一分二厘,共计银六百六十万两。此外,还有关税、盐课及杂项,共得银七百四十万八千二百九十八两。崇祯十年,因民变需要,又加征剿饷达两百八十万两,直到崇祯十三年停止。而在崇祯十一年,由于清兵入侵内地,加派练饷七百三十万两。
三饷的连续加派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财政困境日益严重。在户部尚书毕自严等人的奏疏中提出了开节之法的难度,以及通过矿产开采或加税可能带来的风险。御史郝晋言也指出,从古以来未曾有过一年将二千万输往京师再从京师抽取二千万供边防之需。此外,不仅如此,一些杂项的加派更加频繁,使得官兵不断追捕“盗匪”,民众越来越贫穷,而盗匪也随之兴起,这成为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清初多尔衮下令蠲免这三个赋税,但实际上并未完全实行,如顺治元年就发布了一道令旨,将所有正额以外的加派如辽饷、剿饷、练饷以及召买米豆等全部蠲免。但是,由于军费需求巨大,并没有彻底放宽此政策,特别是在顺治十四年的复征辽餉和顺治十八年的恢复剿餍等措施,让人怀疑是否真正改善了人民负担。在光绪十三年的田租率与明初相比仍然高达2分4厘8毫,每甲田地每天可收入1.5倍于明初水平,只是地方官员私自增加赋税使其进一步提高到10倍左右。这一长期的高压政策无疑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农民阶级向更自由开放的心理转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标签: 1683年明朝彻底灭亡 、 古代最恶心的 、 五代十国的美男 、 为什么说明朝不存在 、 中国历史朝代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