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1588-1641),字文弱,明代武陵县碴口坡人。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杨时芳为当地名士,重视地方文化建设。他父亲杨鹤是万历三十二年进士,以诗文著称。杨嗣昌在晚年父母去世后,于万历三十八年中进士,因处乱世,他与其父亲均以督兵著称。
仕途初期,杨嗣昌曾任杭州府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及户部郎中。天启三年因遭阉党排挤,他辞职归里。在崇祯元年,他被起用为河南副使,加右参政,并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山海关等地,以知兵闻名朝野。
今山海关显功祠内有他的塑像,为他整饬防务、修筑两翼城的贡献致敬。在崇祯七年,他被授予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并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不久因家事而回家丁忧。在崇祯十年,他受命为兵部尚书主持农民起义,被赐“四正六隅十面网”围剿计划,在一年内起义遭到严重打击。
次年的六月,杨嗣昌被任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有权倾一时的宰相之势。在崇祯十二年的五月,张献忠再次崛起各地农民起义烈火复燃,被授以尚方宝剑进行镇压。但在十四年初追剿失败后,不久病逝湖北沙市。朝廷追悼:“自杨嗣昌殁,无复有能督师平贼者。” 最终昭雪其罪,并赐祭葬于原籍武陵。
《明史》评价他“积岁林居,博涉文籍”,工笔札,有诗文奇辟刊集《杨文弱集》。在常德历史上,也有一定影响,如修缮常德府城至今仍传说有“城加三尺,桥修七里,街修半边”。
标签: 史上最可怜的皇后 、 大明王朝1566借古讽今 、 形容魏晋南北朝的成语 、 朱标不死中国会落后于世界吗 、 明朝太后孙若微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