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399年,明朝的燕王朱棣以“靖难”的名义发起了叛乱,并公开向建文帝开战。这场冲突标志着大明王朝进入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南北战争”。面对这一形势,建文帝朱允炆只能依靠那位经验丰富的老将耿炳文来领导30万(实际上只有13万)的大军进行北伐。耿炳文作为明朝开国之初的一员,他不仅是安徽凤阳人,而且还是朱元璋的老乡,其父亲在长江战役中英勇牺牲,耿炳文继承其职位,为朱元璋征战。
耿炳文以其出色的指挥才能闻名于世。在1357年的长兴之战中,他成功抵御了十万敌军的反扑,展示了他随机应变和坚守阵地的能力。他的这些功绩使他成为重要人物,在多次重大战役中都扮演关键角色,如与常遇春一起攻取中原、平定山西河北以及击败元朝大将乃儿不花等。他因为这些成就被封为长兴侯,是与徐达、常遇春并列的人物。
然而,当耿炳文率领部队前往真定时,却遭到了挫折。一路上的失利暴露了他的一个弱点:善于防守但不擅长进攻,以及善于消耗而非决胜。这种缺陷导致更多失利,最终导致张宝被俘虏,并造成部队混乱。在一次奇袭后,耿军大乱,不得已撤退至真定城内,这座城池由于稳固,被围困三日之后仍未动摇,最终迫使朱棣撤兵。
尽管一度受挫,但如果建文帝能够继续重用耿炳文,以其作为制约燕王的手段,那么可能会改变后来的战斗结果。而当耿炳文去世后,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像他这样高水平的大将,这让整个局面变得更加危险。当燕王南下时,大明内部已经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来抵抗了。因此,要正确评估历史人物尤其是在关键时刻不要轻易放弃那些有才华和经验的人,他们往往能带来转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