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徐枋,是一位明末清初的画家。我的父亲,徐汧,在明朝担任少詹事。我出生于江苏苏州,这里是我根深蒂固的地方。字号分别是昭法和俟斋、秦余山人。在公元1522年,我进入了这个世界,而在1694年,我离开了它。
十六岁的时候,我按照父亲的吩咐,跟随朱集璜学习。他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最终在崇祯十五年中举人。我继续学习,在崇祯十七年,那个悲惨的一天,明朝覆灭了。我的父亲,以死殉国,这让我感到无比的痛苦和震惊。
当时,他说:“吾不可以不死,若长为农夫以没世可也!”但他并没有让我去跟随他一起赴死。我虽然没有像他那样,但我选择了一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我的忠诚。在父亲去世之后,我遁迹于山野田园之间,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我从不踏足城市,也从不参与政治纷争。
人们称呼我、宣城沈寿民和嘉兴巢鸣盛为“海内三遗民”。在这段时间里,我更加专注于读书学习,并且成就了一些书法绘画作品。我曾经寄给王士祯一个灵芝,为此,他还作了一首诗来纪念它。
尽管有时我与外界有所联系,但我总是避免与人接触。当时雎州汤斌巡抚江南后,他发现了我的住处。但即便如此,当他独自一人前往拜访时,我仍然避而不见。他坐在堂中诵白驹之诗,最终不得不离去。
后来,有人向我求画,即川湖总督蔡毓荣。但尽管回信并退还他的金钱,我依旧未给予他作画。这是我对他们态度的一种反映:因为他们不是真正理解历史的人,所以不能理解我的艺术价值。而对于那些真正懂得珍视艺术的人来说,他们应该能够看到这些作品中的深意,不需要通过金钱才能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力。
然而,因为生活贫寒,一次又一次地面临饥饿和疾病,最终导致两名儿女因饥饿而逝世。而自己则经常衣食不足,只能吃上一顿饭、一口糜粑或是一件苎麻布裙子。此外,还有一次大病,让我几乎丧命,但幸运的是有人救治了我,使得生命得以延续。然而,就在恢复健康之后,又卷入“逋赋”案件被迫四处躲藏,无家可归,这样的日子持续不断地折磨着我们整个家庭。
尽管生活如此艰难困苦,但是这种境遇并没有改变我的气节。一头驴成为我们的伙伴,它通晓人类的情感,每次需要换取必需品,我们都会放在驴背上的篮子里。那头驴每次都到达市门前停止,然后再返回,没有任何贪婪行为。人们惊叹道:“高士驴至矣!”然后,从篮子中取出书画加上我们所需的物品,再让驴返回home习以为常。这成了我们的日常模式之一,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也维持着一种尊严与独立性质的生活方式。
最后,在临近生命结束的时候,我坚定地说:“宋中丞甚知我,如果死亡发生,请不要接受其赙礼。”果然,当宋荦听闻消息后,他送来了棺材,但我们家的成员拒绝接受。在那个时代,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我们只能凑合办完后事。
标签: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 、 明朝那些事结尾名句 、 大明风华为什么让孙若微殉葬 、 大明风华中的真实历史人物 、 明朝 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