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全朱元璋杀戮功臣唯汤和幸免(图)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代皇帝对待功臣的态度往往复杂多变,尤其是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便大规模地杀戮了他的一些旧日同僚和功臣,这种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在这场屠刀挥洒之际,有一个人名叫汤和,他是信国公,也是极少数幸存者之一。

朱元璋的大杀功臣并非没有原因,他担心自己死后,子孙后代会遭受陈桥兵变这样的政变威胁,因此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便想先解决掉那些有可能成为威胁的人才。在他的眼中,只要不是亲生儿子或者确保无害的干系,都不放心。太子朱标曾经进谏说:“陛下您杀大臣杀得太多,恐怕会伤了君臣间的和气。”但朱元璋坚持认为这些所谓“荆棘上的刺”必须被除去,以确保自己的江山稳固。

汤和本身也是“荆棘上的刺”,但他不同于其他将领。他早年与朱元璋一起跟随郭子兴征战,并且比朱元璋更为资格老辈,但汤和表现出了高超的自我约束能力,从未因为自己的资历而过分争取权势。相反,他表现出了高度的识人之明,对于皇帝的心思始终保持敏感。当时许多将领都因为不服从或是因嫉妒而被剥夺官职,而汤和却能平安无事地度过难关。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就在于他那份机警与自律。

除了拥戴之功外,更重要的是汤和能够以平常心对待不公待遇。当其他将领因贪婪权势而怨声载道时,汤和则选择低调生活,不发牢骚,不怨天尤人。他也恰到好处地迎合皇帝的心思,以此来保护自己。在《明史·汤传》中记载,“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无有以发也。”这说明当时甚至连掌握军权的大员也不再受到重用。而就像一位智者一般,当众多高级将领都紧张不安时,他却主动解除军权并急流勇退,让人们惊叹他的远见卓识。

最终,在洪武二十八年,即七十岁高龄的时候,汤成为了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之一,被追封为东瓯王,是个让人难以置信、历史奇迹般的事例。此情此景,使我们不得不赞叹这一切都是由于他的沉敏多智,以及对政治现实准确把握及迅速适应的情况下的聪明才智。可以说,《明史》里所说的“沉敏多智数”,绝非溢美之词,它正体现了一个既懂得如何顺应时代又懂得如何保护自身安全的人物形象。而这种形象,无疑是这个故事中的亮点,也是我们今天仍然能够学习的地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