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有几个国家的明孝宗为何被认为是屈指可数的好皇帝(图)

从秦至清的帝制时代,值得称道的好皇帝屈指可数。除了打天下的开国君主,大多数守成君主,实在难以恭维。这批人从小在深宫高墙之内成长,没有经历磨难,耳边一片阿谀奉承之词,养成刚愎自用、骄奢淫逸的习性。指望他们力挽狂澜,难矣哉!清朝初年的历史学家谷应泰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议论,他说:“人主在襁褓,则有阿姆之臣;稍长,则有戏弄之臣;长大,则有嬖幸之臣;即位,则有面谀之臣。”当然,也有例外。

明孝宗朱祐樘是这样的例外。他恭俭仁明,勤求治理。在他身边多是高风亮节、敢于直言极谏的大臣,这与他多方征求方正之士、杜绝嬖幸门户、抑制外戚和太监,以及增设午朝频繁召见大臣有关。他在早朝之外增设午朝,频繁召见大臣,与民共商共议,以寻求治安之道。所以弘治一代,被誉为“众正盈朝”。

这与孝宗的素质很有关系。他在太子时期得到博学多才的程敏政、刘健等人的指点,熟读经史,对儒家伦理规范了然于胸。他即位后仍然手不释卷,不断阅读《孝经》、《尚书》、《朱熹家礼》、《大明律》,对于任何疑问立即请教儒臣法吏。

首先触及的是内阁大学士万安,他被认为是一无是处,不会理政,只会高呼“万岁”,被人讥讽为“万岁阁老”。他的升官法门,就是巴结万贵妃及其兄弟,与方术佞幸李孜省互相勾结,使得朝政紊乱。当孝宗发现这些情况,便派太监怀恩带着奏折前往内阁传达口谕,并最终将万安罢官。

接着被罢官的是另一个内阁大学士尹直。还有另外一个大学士刘吉,因其风雨飘摇而遭言官攻击,但依然能夺取职位,最终引起皇帝厌恶并被罢官。

为了起用德高望重的正直大臣,孝宗特别注意人才培养和使用。在他即位初期,便想起了司礼监太监怀恩,因为支持言官抨击传奉官,被先帝贬往凤阳,而出于敬佩与倚重,将他召回,并采纳了他的建议:罢免阿谀万贵妃的佞臣,再次提拔王恕作为吏部尚书,让其负责领导班子的调整工作。

王恕曾因敢于直言而闻名,在成化年间上疏陈言二十一次,上疏建白三十九次,全力阻击佞幸。大员们都倾心仰慕,当遇到国家事务难以决断,都必定请王公表态,有民间歌诃:“两京十二部,无我一人。”但由于好直言,最终不得立 朝退休,其名声愈加显赫,被推荐几无虚日,最终顺应命运回到政治舞台,为吏部尚书所用。

另一位受到尊崇的大臣丘浚,从幼年丧父,由寡母教导读书过目成诵,用苦读换来乡试第一名成为进士。在翰林院工作后,他因经济才能著称,上书给李贤反映形势,被推荐给皇帝,并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祭酒。此后又撰写《大学衍义补》,关于治国平天下提出许多新观点,为文渊阁编撰《宪宗实录》,参与机务,是文渊阁大学士,以七十一岁高龄参与机务开创尚书进入内阁先例。

丘浚虽忠诚,但也存在偏隘,如讥讽范仲淹庆历新政,或认为岳飞未必能恢复故土等话语。而且与王恕之间也有嫌隙,即使同僚议事意见不合,也可能当面骂战甚至扔掉帽子表示抗议。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影响深远地改变了许多政策,比如提倡节约开支,不流于异端,更注重公心任用,不偏听枉视。这一切都显示出一个真正好的皇帝应当如何行使权力,使得国家能够避免灾害实现稳定发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