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或作慧能,俗姓卢,原籍范阳(今北京琢县),其父卢行瑫,原是做官的,武德年(618~626)中遭贬斥,“左降迁流岭南”而作了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百胜。
六祖慧能年谱
惠能,或作慧能,俗姓卢,原籍范阳(今北京琢县),其父卢行瑫,原是做官的,武德年(618~626)中遭贬斥,“左降迁流岭南”而作了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百胜。母亲李氏,于贞观十二年二月八日子时生惠能,惠能出生时“毫光腾空,香气芳馥”。黎明时分,就有二僧造谒,对惠能的父亲说:“夜来生儿,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惠能的父亲问道:“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六祖大师缘起外纪》)言毕,两位借人不知所之。
公元640年(唐贞观十四年)三岁
“三岁父丧,葬于宅畔,母守志鞠莽”(《六祖大师缘起外纪》)。后随母迁至南海。老母遗孤.既无家产,又无劳力,家境十分贫困.由于家境贫困,惠能稍长,便于市卖柴以供家用。
公元651年(唐永徽二年)十四岁
禅宗四祖道信去世。
公元657年(店显庆二年)二十岁
牛头宗创始人法融去世。
公元658年(唐显庆三年)二十一岁
法如投至东山弘忍门下。
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二十二岁
(敦煌本《神会语录》称惠能于是年礼拜弘忍大师。《历代法宝记》同)
公元661年(唐龙朔元年)二十四岁
(《六祖大师缘起外记》载:“年二十有四,闻经有省,往黄梅参礼。五祖器之,付衣法。令嗣祖位。时龙朔元年辛酉岁也。”
宗宝本《坛经)也说:惠能“年几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
公元667(唐干封二年)三十岁
(刘禹锡《大鉴禅师碑》中说:“大鉴生新州,三十出家,四十七年而没。”)
公元670年(唐咸亨元年)三十三岁
惠能“虽处群辈之中,介然有方外之志”。是年,离开新州,寻师访道,“至曹溪,与村人刘志略结义为兄弟”。刘志略有姑出家为尼,名无尽藏,常诵《涅盘经》。惠能”昼与略役力,夜即听经。至明,为无尽藏尼释经义”,众人闻之,皆叹其见解”非人所及”,并请住宝林寺。惠能在曹溪宝林寺修道三年(670~673)。
是年,玄赜投至弘忍门下,“恭承教海,敢奉驱驰,首尾五年”(《楞伽师资记》)。
公元671年(唐咸亨二年)三十四岁
(《景德传灯录》卷五说惠能于是年至黄梅礼拜五祖弘忍)
公元673年(唐咸亨四年)三十六岁
惠能“闻乐昌县(今广东北部)西石窟有远禅师,遂投彼学坐禅。(惠能)大师素不曾学书,竟未披寻经论。时有惠纪禅师,诵《投陁经》。大师闻经叹曰:经意如此,今我空坐何为?”(《曹溪大师别传》)
公元674年(唐咸亨五年,上元元年)三十七岁
惠纪掸师对惠能说:“久承薪州黄梅山忍禅师开禅门,可往彼修学。”其年正月三日,在惠纪禅师的指点下,惠能从韶州“往东山,寻忍大师”(《曹溪大师别传》)。初见五祖弘忍,惠能便直言“唯求作佛”,并说了一通“佛性即无南北”的见解,深得弘忍的器重。惠能在弘忍门下随众作务,踏碓八月有余。因作揭呈心得弘忍印可而禀受衣法,成为禅宗六祖。惠能得法后,领弘忍“将法向南,三年勿弘”之训,连夜离开东山寺南下。在回归的路上,途经大庾岭时被僧人惠明追上。惠能向惠明传授“不思善,不思恶”的“无念”法门。惠明便成为惠能第一个授法的。惠能先回曹溪,但因被恶人追杀,乃逃遁山林,隐居三年 (674~676)。
禅宗五祖弘忍去世。
(《曹溪大师别传》:“能大师归南,略至曹溪,犹被人寻迹。便于广州四会、怀集两县界遗难,经于五年.在猎师中”,这里说“经于五年”,但下文又说惠能于仪凤元年,即公元676年“出家开法受戒”。从咸亨五年至仪凤元年,只有二三年而没有五年,故此处汁算显然有误。又:各本《坛经》都有惠能闻《金刚经》开悟,并发心去黄梅弘忍处求法的记载。例如教煌本《坛经》中说:惠能“于市卖柴.忽有一客买柴,遂令惠能送笔于官店”。惠能将荣送去,收了柴钱,正要离去,忽见有一客人在诵读《金刚经》。“惠能一闻,心明便悟”。得知客从薪州黄梅县东山寺禅宗五祖弘忍处来,惠能觉得。“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安排好老母的生活后,就前往黄梅礼拜弘忍大师。但各本《坛经》都没有明确说到此事。
公元675年(唐上元二年》三十八岁
惠能隐遁于广州的新州、四会和怀集之间的猎人中,关于隐遁的时间,各种资料说法不一。敦煌本《坛经》说三年,《祖堂集》记为四年,《曹溪大师别传》说惠能在南方“避难五年”,惠昕本《坛经》也说五年,宗宝本《坛经》则说“凡经一十五载”。王维的《六祖能禅师碑铭》说惠能“混农商于劳侣,如此积十六载”,柳宗元的《赐谥大鉴禅师碑》与此同,也有“遁隐南海上,人无闻知,又十六年”的说法,《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也说“南归隐遁一十六年”。《历代法宝记》则更说惠能“恐畏人识,常隐在山林,或在新州,或在韶州,十七年在俗”。我们认为,综合起来看,隐居三年(674~676)的说法比较恰当。
公元676年(唐上元三年,仪凤元年)三十九岁
惠能在法性寺正式出家受戒,并为众人开东山法门。
《曹溪大师别传》:“大师春秋三十九,至仪凤元年初,于广州制旨寺听印宗法师讲《涅盘经》。”闻众人争论风动还是幡动,惠能进曰:“所言动者,人者心自动耳。”这引起了印宗法师的注意,一问方知是佛法南来,见过传法袈裟,便问及弘忍的指授言教,惠能即引用《涅盘经》,说了一通“佛性是不二之法”的道理。“印宗闻斯解说,即起合掌虔诚,愿事为师。……仪风元年正月十七日,印宗与能大师剃发落。二月八日,于法性寺受戒。…… 其年四月八日,大师为大众初开法门。"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至仪风元年丙子正月八日,会印宗法师,诘论玄奥,印宗悟契师旨。是月十五日,普会四众,为师薙发。二月八日,集诸名德,授具足戒。”
敦煌本《坛 》未提惠能与印宗法师论《涅盘经》义和”风幡”之事。但其后的各本《坛经》都有论及,例如宗宝本《坛经》中说:“惠能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口: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光孝寺瘗发塔记 》也记载说:”今能禅师正月八口抵此,因论风幡语而与宗法师说无上道… 于十五日普会四众,为师祝发。二月八日,集诸名德,受具足戒。既而于菩提树下,开单传宗旨,一如昔谶。法才遂募众缘,建兹浮屠,瘗禅师发……仪风元年岁次丙子吾佛生日,法性寺住持法才谨识。”
公元677年(唐仪凤二年》四十岁
惠能离开广州法性寺,回到曹溪宝林寺。对此《六祖大师缘起外纪》说得比较明确:仪凤元年,惠能在法性寺会印宗法师,“次年春,师辞众归宝林,印宗与缁白送者千余人,直至曹溪"惠能回到宝林寺后,在当地官僚僧尼道俗的支持下,扩建寺院,广收门徒。据说有“学徒十万”。惠能以韶州曹溪宝林寺为中心,传授顿教见性禅法,与主要活动于北方地区的神秀北宗禅相区别,史称南宗。随着前来求法者的日益增多,惠能的名声也逐渐增大。时任韶州刺史的韦璩慕惠能之名,特邀请惠能到韶州城里的大梵寺为众说法。僧尼道俗参加听讲者有上千人,门人法海记录整理当时的开法情况而编成了《坛经》一书。(关于惠能回曹溪的确切时间,各本《坛经》都没有明说,《曹溪大师别传》似乎是认为在仪凤元年,即公元676年。而《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等则都与《六祖大师缘起外纪》同。)
公元684年(唐嗣圣元年)四十七岁
神会出生。
公元689年(唐永昌元年)五十二岁
弘忍的大法如去世。
公元692年(唐天授三年,长寿元年)五十五岁
(据《历代法宝记》载,武则天于是年召惠能入京,惠能托病不去。)
公元696年(唐万岁通天元年》五十九岁
(据《历代法宝记》载,武则天于是年又派使者张昌期迎请惠能入京,惠能再辞,但同意将袈裟给使者带回。)
公元700年(唐久视元年)六十三岁
神秀应武则天诏请入京,受到宠重(一说神秀入京在大足元年,即公元701年)“随驾往来二京教授,躬为帝师”(《楞伽师资记》)。”则天太后闻之,召赴都.肩舆上殿,亲加跪礼,内道场丰其供施,时时间道。“……时王公已下,京邑士庶,竞至礼渴,望尘拜伏,日有万计。洎中宗孝和帝即位,尤加宠重。”(《宋高僧传·卷八·神秀传》)“遂推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张说《荆州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
(据《历代法宝记》载,武则天于是年同时召请神秀、老安、玄赜等入京。杨曾文考证后认为,惠能受召,当也在这一年。)
公元702年(唐长安二年)六十五岁
惠能的同门智诜去世。
公元705年《唐神龙元年)六十八岁
据《曹溪大师别传》,是年正月十五日,唐中宗(原误作“高宗大帝”》派遣中使薛简,敕迎惠能入京,惠能表辞不去。《祖堂集》和宗宝本《坛经》等有与此大致相同的记载契嵩本《坛经》作神龙二年。
公元706年(唐神龙二年)六十九岁
弘忍的另一个大老安受召入京。
神秀去世,“士庶皆来送莽,诏赐谧曰大通禅师”(《宋高僧传·卷八·神秀传)。
公元707年(唐神龙三年,景龙元年)七十岁
据《曹溪大师别传》,唐中宗(原误作”高宗大帝”)于是年四月二日专门赐“磨衲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等物以供养惠能,并于当年十一月十八日敕下韶州百姓重修惠能所居之宝林寺。赐额“法泉寺”,又以惠能新州的故宅为“国恩寺”。(《宋高僧传·卷八·惠能传》:“神龙三年,敕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务从严饰,赐改额曰:法泉也。”
据《历代法宝记》载,则天至景龙元年十一月,又使内侍将军薛简至曹溪能禅师所,宣口敕云:将上代信袈裟奉上诜禅师,将受持供养。今别将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充乳药供养。”由于武则天已于神龙元年(705)去世,中宗已于当年正月即位,故这里的”则天”或为“中宗”,也可能“景龙元年”为“神龙元年’’(705)之误。
公元708年(唐景龙二年)七十一岁
惠能的同门玄赜应中宗的召请而入西京,”便于东都广开禅法”(《楞伽师资记序》)。
公元709年(唐景龙三年》七十二岁
惠能的同门老安去世。
公元711年(唐景云二年)七十四岁
(《曹溪大师别传》:“大师在日,景云二年,先于曹溪造龛塔。”)
公元712年(唐太极元年,延和元年,先天元年)七十五岁
惠能归新州,修国恩寺并建塔。
《曹溪大师别传》:“延和元年,大师归新州,修国恩寺。”
敦煌本《坛经》:“大师先天元年于新州国恩寺造塔。"
契嵩本《坛经》:“师于太极元年壬子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命促工.次年夏末落成。”
《宋高僧传·卷八·惠能传 》:“延和元年七月,命于国恩寺建浮图一所,促令速就。”
公元713年(唐先天二年)七十六岁
八月,惠能染疾。临终之前,对作了专门的付嘱。八月三日,卒于新州国恩寺,春秋七十有六。十一月,其遗体被迎回曹溪宝林寺。宝林寺即今南华禅寺,寺内的六祖殿现供奉的惠能肉身像,一般认为是惠能的真身。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柳宗元的《赐谥大鉴禅师碑》等作元和十年),唐宪宗下诏追谥惠能为“大鉴禅师”,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宋太宗加谥惠能为”大鉴真空禅师”。仁宗时,惠能又被追谥为“大鉴真空普觉禅师”。后来,神宗又追谥”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中华典艺栏目责编:紫天爵
标签: 明朝那些事梗概700字 、 大明风华张太后之死 、 五代十国宋朝历史简介 、 明朝是什么样的朝代 、 明朝最硬气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