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论,佛教理论,对于因果论的一种解说,最早源自迦多衍尼子《发智论》,属于说一切有部。六因论把一切事物之因,分为六种:即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与异熟因。六因能产生的结果,分为五果,即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离系果。两者合称六因五果。
概论
相传六因论原出自于《增一阿含经》,但最早提出此学说的为迦多衍尼子。六因论的前身是四缘说。
以三世来区分,六因之中,遍行因与同类因通于过去,与现在二世,但不通于未来;而异熟、相应、俱有通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为法中的能作因,超越三世,不堕于三世;而有为法的能作因,则在三世中遍有。
相对于六因,可分为有为果与无为果。有为果分成四者:异熟、等流、增上、士用。无为果只有一种,即离系。
六因
因是指能引生结果的原因。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认为因有六种: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
能作因
又名所作因、随造因,即某物生时,凡一切不对其发生阻碍作用之事物,皆为某物之能作因,其范围至广。
俱有因
又作共有因、共生因,为俱有果之因,即辗转同时互为因果者。 又称共因,是指心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济。
同类因
又作自分因、自种因,是指过去与现在之一切有漏法,以同类相似之法为因,故称同类因,如善法为善法之因,乃至无记法为无记法之因是。
相应因
是指认识发生时,心及心所必同时相应而起,相互依存,二者同时具足同所依、同所缘、同行相、同时、同事等等,故称相应因。
另外,相应因必定为俱有因,而俱有因未必即是相应因,故须于俱有因之外,别立此相应因。可谓俱有因系就互为果之义而成立,相应因系就互为因之义而成立。
遍行因
又称一切遍行因,是指能遍行于一切染污法之烦恼而言,此遍行因由心所中之十一遍行生一切之惑。
异熟因
又称作报因,乃指能招致三世苦乐果报之善恶业因,这些善恶业因能招善恶之果,因果异类而熟,故其因称为异熟因,其果称异熟果。
五果
果是指因缘而生、因缘而报的结果,又称果报。果报的种类有五种: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离系果。佛教认为,六因得五果。
异熟果
梵语 Vipākaphala, 即以恶业招来世三恶之苦果,以善业招来世人天之乐果。苦乐之果性,皆为无记,与业因之善与恶之性异。自六因中之异熟因而来。
按照烦恼的程度以及动机的大小而分为上中下三品。所谓上品恶业是指贪嗔痴极其粗重,并且长期积累,以这样的滔天罪恶就会下堕地狱;造中品恶业的人会投身饿鬼;积累下品恶业的人则转为旁生。 或指依上中下品的善业和恶业将会转入三善趣和三恶趣。多病的人身,从多病言,是感受等流果,从人身而言,是异熟果。从二者的法相看,并非交织在一起。
等流果
梵语 ni?yanda-phala。又作依果、习果。依前之善心而转生后之善心,依前之恶心而益生后之恶业,依前之无记而生后之无记,等于果性因性而流来者。
自六因中之同类因与遍行因而来。
增上果
梵语 adhipati-phala,即因助而生增上缘,依增上缘所得的结果。又指能作因所得的结果,即依助业之增上力所生的结果,亦即藉业余势而显现的结果。
又能作因与增上果有宽狭之别。
士用果
梵语 puru?akāra-phala。又作士夫果、功用果。系五果之一。谓由士夫之作用所得之果’例如谷麦等对诸农夫’名士用果。。‘士’谓‘士夫’,指人,‘用’谓‘作用’,指造作,此谓人使用工具所造作之各类事情,实指‘俱有因、同类因’所引起之果,因其力强,故称为士用果。
成唯识论述记卷八本依此而谓其义有二,即:
就人而言,此力用乃依有情而生;如农夫之于米麦,商贾之于理财,皆依彼士夫之力而成诸事业。
就法而言,诸法之生乃因诸作具而有;如农夫因稼而成熟,商贾因货而获利,作者假诸作具而成就之事业,其果广通一切有为法。
俱舍论卷所谓由‘俱有因、相应因’之作用所得之果,亦相当于今所说之士用果。
离系果
依涅盘之道力而证之者。涅盘离一切之系缚,故云离系。此法常住,非自六因而生者,唯以道力而证显,故虽与以果之名而非对于六因之因体。
概论
相传六因论原出自于《增一阿含经》,但最早提出此学说的为迦多衍尼子。六因论的前身是四缘说。
以三世来区分,六因之中,遍行因与同类因通于过去,与现在二世,但不通于未来;而异熟、相应、俱有通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为法中的能作因,超越三世,不堕于三世;而有为法的能作因,则在三世中遍有。
相对于六因,可分为有为果与无为果。有为果分成四者:异熟、等流、增上、士用。无为果只有一种,即离系。
六因
因是指能引生结果的原因。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认为因有六种: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
能作因
又名所作因、随造因,即某物生时,凡一切不对其发生阻碍作用之事物,皆为某物之能作因,其范围至广。
俱有因
又作共有因、共生因,为俱有果之因,即辗转同时互为因果者。 又称共因,是指心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济。
同类因
又作自分因、自种因,是指过去与现在之一切有漏法,以同类相似之法为因,故称同类因,如善法为善法之因,乃至无记法为无记法之因是。
相应因
是指认识发生时,心及心所必同时相应而起,相互依存,二者同时具足同所依、同所缘、同行相、同时、同事等等,故称相应因。
另外,相应因必定为俱有因,而俱有因未必即是相应因,故须于俱有因之外,别立此相应因。可谓俱有因系就互为果之义而成立,相应因系就互为因之义而成立。
遍行因
又称一切遍行因,是指能遍行于一切染污法之烦恼而言,此遍行因由心所中之十一遍行生一切之惑。
异熟因
又称作报因,乃指能招致三世苦乐果报之善恶业因,这些善恶业因能招善恶之果,因果异类而熟,故其因称为异熟因,其果称异熟果。
五果
果是指因缘而生、因缘而报的结果,又称果报。果报的种类有五种: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离系果。佛教认为,六因得五果。
异熟果
梵语 Vipākaphala, 即以恶业招来世三恶之苦果,以善业招来世人天之乐果。苦乐之果性,皆为无记,与业因之善与恶之性异。自六因中之异熟因而来。
按照烦恼的程度以及动机的大小而分为上中下三品。所谓上品恶业是指贪嗔痴极其粗重,并且长期积累,以这样的滔天罪恶就会下堕地狱;造中品恶业的人会投身饿鬼;积累下品恶业的人则转为旁生。 或指依上中下品的善业和恶业将会转入三善趣和三恶趣。多病的人身,从多病言,是感受等流果,从人身而言,是异熟果。从二者的法相看,并非交织在一起。
等流果
梵语 ni?yanda-phala。又作依果、习果。依前之善心而转生后之善心,依前之恶心而益生后之恶业,依前之无记而生后之无记,等于果性因性而流来者。
自六因中之同类因与遍行因而来。
增上果
梵语 adhipati-phala,即因助而生增上缘,依增上缘所得的结果。又指能作因所得的结果,即依助业之增上力所生的结果,亦即藉业余势而显现的结果。
又能作因与增上果有宽狭之别。
士用果
梵语 puru?akāra-phala。又作士夫果、功用果。系五果之一。谓由士夫之作用所得之果’例如谷麦等对诸农夫’名士用果。。‘士’谓‘士夫’,指人,‘用’谓‘作用’,指造作,此谓人使用工具所造作之各类事情,实指‘俱有因、同类因’所引起之果,因其力强,故称为士用果。
成唯识论述记卷八本依此而谓其义有二,即:
就人而言,此力用乃依有情而生;如农夫之于米麦,商贾之于理财,皆依彼士夫之力而成诸事业。
就法而言,诸法之生乃因诸作具而有;如农夫因稼而成熟,商贾因货而获利,作者假诸作具而成就之事业,其果广通一切有为法。
俱舍论卷所谓由‘俱有因、相应因’之作用所得之果,亦相当于今所说之士用果。
离系果
依涅盘之道力而证之者。涅盘离一切之系缚,故云离系。此法常住,非自六因而生者,唯以道力而证显,故虽与以果之名而非对于六因之因体。
标签: 明朝的那些事儿免费阅读 、 对隋朝历史的评价 、 元朝算中国还是蒙古国 、 大金王朝电视剧40集 、 明朝 的年龄世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