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

中国的河流大都是东西走向,比如黄河和长江都是从西向东流。因此,在古代,东西交通的联系比较便利。相比之下,由于缺乏贯穿南北的大江大河,所以南北纵向的交流受到很大影响。

隋炀帝迁都洛阳以后,深深感到南北交通的不便。因为中心洛阳在华北平原上,从华北到富庶的江南,陆地交通漫长而艰难,既不方便从北方派驻军队南下,也不便于把江南丰富的物质运送到北方。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隋炀帝下令大规模地开凿大运河。

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并不是第一条人工河流。春秋时期,江南已有小规模的运河,那就是吴王夫差修筑的邗沟。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河。不过,到了隋朝,这条邗沟已有多处堵塞。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既需要重新疏通古邗沟,又需要开凿新的河段,然后把新的运河和老的运河连接起来,成为一条贯通南北的人工河流。

从605年开始,隋炀帝任命杰出的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修建工程,花了六年的时间,先后分四次,开通了四段贯穿南北水系的运河。

第一段“通济渠”开凿于605年。隋炀帝征调了河南、淮北的百多万人,在战国时期修建的“鸿沟”和汴河的基础上,开通了从洛阳城西到今天江苏淮安的运河。同一年,隋炀帝又征调淮南民工十多万人,疏通了春秋时期吴国修建的邗沟,使之从江苏淮安流到今天的扬州,进入长江。第三段“永济渠”,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到今天的北京市,修建于608年,征调河北等地的百多万人,耗费无数人力。第四段“江南河”,始于今天的江苏镇江,终于浙江杭州,共八百余里,修建于610年。

大运河修筑好以后,纵向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还把涿郡(今北京附近)、洛阳、江都(今扬州)、吴郡(今苏州)、余杭(今杭州)等重要城市连接在一起。商旅船舶通过运河在这些城市之间来往穿梭,络绎不绝,促进了物质交流,使得沿岸城镇日渐繁华起来。

到了唐朝,大运河又经过一些局部的修整。比如,在三门峡以东新增一条名为“天宝河”的渠道,又在洛阳立德坊开凿新潭,安置来往的船舶。一时间,运河通航畅通无阻,南北往来十分热闹。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句描写这个盛况:“万艘龙舸绿丛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隋唐大运河运营了五百多年。到南宋末年,因疏于管理,一些航段堵塞,就停止了航行。元朝定都北京以后,改建了部分河道,使之不再绕道洛阳,而从南方直通北京,形成“京杭大运河”。直到今天,这条大运河仍在发挥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大运河和长城并列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两项工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放在世界运河史上看,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和开凿时间最早的人工运河,堪称人类智慧的结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