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东林党和阉党相比谁更误国

说到明朝末期的时候,东林党和阉党两个组织可是一直都在明争暗斗,而且关于明朝的灭亡,东林党和阉党两个组织都是罪魁祸首,但是在明朝误国这个事情上,东林党可是造成的伤害更大。而且在清朝的时候对于他们的评价就是“东林未必都君子,宦官未必皆小人”。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东林党和阉党相比谁更误国

明朝宦官专权开始于明英宗时期,明英宗时期大太监王振权倾朝野,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变,明朝国力从此由盛而衰。王振之后,明朝又相继出现了汪直、刘瑾、魏忠贤三位大太监。

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都在朝内权倾一时,大臣们对宦官专权深恶痛绝,称呼他们为“阉党”。在明朝四大宦官中,王振是最差的一位,他当权时期贪得无厌,破坏明朝的边防部署,最终导致了瓦剌大举进攻。

刘瑾虽然做了很多坏事,但是在明武宗不务正业的情况下,刘瑾能够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仍然不失为一个“能臣”。汪直是明朝四大宦官中最好的一位,汪直掌权期间,对建州女真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扫荡,阻止了建州女真的崛起。同时汪直还注重加强辽东地区的边防建设,为明朝中后期抵御女真的入侵打下了基础。

东林党成立于明朝万历年间,早期的东林党主要由一些失意官员组成,这些批判朝政得失,在朝廷中形成了一股清流。然而到了崇祯时期,东林党已经发展成了代表江南士大夫阶级利益的朋党,成为了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推手。

魏忠贤之后,东林党废除了魏忠贤向江南士大夫阶级收取重税的规定,明朝的税赋仍然从北方农民手中收取。在这种背景下,明朝的农民起义愈演愈烈,明朝的国库也一天比一天空虚。等到明朝灭亡的时候,崇祯皇帝不得不动员大臣捐款抗敌,而东林党人平常叫嚣的十分厉害,到了捐款的时候却都鸦雀无声。

综合分析,东林党对于明朝灭亡的影响,远大于阉党对于明朝的影响。实际上东林党除了误国之外,还在明朝灭亡后表现的无情无义。清朝建立之后,明朝太监曹化淳出面为崇祯皇帝筹款,想要给崇祯皇帝修建一座帝王陵墓。结果东林党人都不愿意捐款,还诬告曹化淳是“乱臣”,最后吴三桂资助曹化淳,崇祯皇帝才得以安葬。

2、如何评价东林党和阉党

“阉党”做为一种势力,在历史上也只有明朝时期才出现,也不一定全是由宦官组成,是宦官和官僚共同形成的同盟集团,最初是由明英宗朱祁镇时期的大太监王振组建,并为之后宪宗朝的汪直、武宗朝的刘瑾、熹宗朝的魏忠贤等效法沿用。万历时期的张居正就与宦官冯保结成很牢固的同盟,因此才保证其改革顺利推进。

阉党集团的形成,完全不同于朝代单纯的宦官作乱,而是本身就拥有财税(专征)、军事(监军)、地方管辖(分镇)、特务(东厂西厂)等专权的宦官集团,与朝廷官僚、地方大员相互勾结形成的力量,把持朝政后,左右国家,虽然名声很恶,但其依附的权利核心是皇帝,贪财贪利为己,尽心尽力办事为皇帝,应该算是维护皇权的核心力量。

明朝东林党的兴起,与明末朝政混乱有关,起初是一群“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的读书人,评议朝政、臧否人物,大多属于空谈“清议”。自古以来形成的读书人君子品格,使初期的东林党都具有传统文人重气节、讲正气、道德高尚的人格精神。

但在进入官场后,东林党人日益演变成“非我族类必有异心”的“极左路线”代言人形象,打压排除异己,往往只顾维护清高的道义,坚守“正确”而罔顾国家面临的实际困难,到后期这一极端行为更变本加厉为只要不是东林党人提出的政策主张,一概反对,甚至以死相谏,容不得有任何反对意见。

又大多出身于江南商户士族,为了反对阉党征收商业税的政策,多次发动民变,朝廷开征商税,使明末财政收入大多集中于西北贫瘠土地上的农业方面,皆因西北地区无党人力量为其争取权益,而富庶的江南地区农业多种植商品作物,使国家财政来源基本枯竭,军费、赈灾都失去支持,灾民、军人哗变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这一切应该都拜东林党人所赐。

东林党人事实上扮演了皇权、加速帝国覆灭的角色,虽然其形象比起宦官来要高大上,但他们维护的仅仅是心目中的道义,追求精神上的正义,却对这种善恶美丑集于一身的混合物,贡献微小,高尚的道德情操代替不了柴米油盐的实际生存,国计民生不是靠漂亮华丽的口号就能解决的。

大明王朝临终的时刻,一同陪伴崇祯皇帝赴死的,也只有宦官王承恩,平时在朝堂上义正词严的东林党人们,早作鸟兽散了,大部分活下来的都投靠了新政权,也没见有多正义,其实在生存面前,人人都一样,不见得读书人就比其他人多高尚,道义上追求的“事君如事父”伦理在生死面前大都不堪一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