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是谁朱允炆的悲剧是谁的错

建文帝朱允炆,从来都不是一个幸福的人。他的祖父,是淮右布衣出身,头挂腰间,刀口舔血的朱重八,公元1368年建立了明朝,成为了明王朝的建立者。 他的父亲,是十三岁就被立为皇太子,温厚贤德的朱标,他是祖父最优秀的儿子,也是祖父百年后帝国最好的接任者。 有这样的身世,我们为什么还说他不幸福?因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的人生似乎就是一场悲剧。 而悲剧的根源,来自于他的父亲朱标。朱标是最受重视的皇子,从至正二十五年成为世子,到洪武元年成为皇太子,朱标都是一副谦和温顺的形象,和他的父亲有巨大的反差。朱元璋没读过什么书,就让手下最好的学者刘基、宋濂去教导朱标,即使忙于战事政事,朱元璋都会亲自去督促他的修习,作为一个有深厚文化知识和能力的皇太子,朱标是超过朱元璋的预期的,他坚信他的帝国能在儿子的带领下稳步前行,他可以放心的西归。 但是他也知道,朱标的温厚和气,对他那些战功卓著的功臣来说,是一个机会,所以他做了一个他认为父亲该做的事——杀光功臣。从洪武十五年开始,但洪武三十年,朱元璋为了儿子,他的战友们都被他送走了。但是儿子,也没有活到可以继承他的帝国的时候。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死。 朱标的死对朱元璋的打击是巨大的,就像自己辛苦做好的一个东西在使用前意外的坏掉一样,朱元璋之前一切的努力培养都白费了,他成了一个垂暮的老人,却没有人继承功业,让他的帝国长治久安。 此时的朱允炆,成为了没有父亲的孩子,他不能过度的悲伤,他还要去照顾因为悲伤而病倒的朱元璋,他成了朱元璋对朱标的寄托,面对朱允炆衣不解带的照顾,朱元璋对于最疼爱的儿子的爱,全部投身到了这个年轻的皇孙身上,他没有从他的儿子中寻找继任者,没有从成熟稳重懂得规则的皇子中挑选继承人,而是将大明交到了一个年仅二十一岁的年轻人的手里。朱允炆真的完全没有准备,他本来就缺少历练和经验,却突然而然的接收了整个帝国。这似乎对他来说有点儿太过残酷了。 初次掌握帝国的朱允炆,刚刚摆脱父亲去世和祖父驾崩的悲伤,却要面对真实存在的威胁——他的叔叔们。太子朱标在世时,作为最大的儿子,他对弟弟们的关照和友爱,让他的威望与日俱增。但是朱允炆只是藩王们的侄子,他们有理由给朱允炆脸色,更重要的是,他们带着兵,随时都是威胁,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就是其中的代表。 各位叔叔们的威胁下,朱允炆现在似乎没有什么力气抵挡,如果他能相安无事的和叔叔们相处,起码还能积蓄力量,慢慢地对他的叔叔们下手,可是作为一个“有抱负”的皇帝,他似乎非常着急处理他的叔叔们,而全然忘记了当年和祖父说过的“先仁后义最后动刀”的方法。他的两位大臣齐泰和黄子澄,和他想的一样,他们迎合着朱允炆的强烈愿望,建议对藩王下手,而从不考虑后果,但最后反而害了朱允炆。 接下来雷厉风行的削藩,朱允炆利用皇帝的诏命,先取兵权,后夺爵位,一切都非常顺利,可是到了燕王朱棣那儿,出事了。 由于削藩太着急,燕王朱棣无奈,宣布靖难。这时的朱允炆犹豫了,他似乎有点后悔自己的敏感,我们都是骨肉亲人,怎么能这样对他们。虽然自己的命运尚不可知,叔叔朱棣的兵锋也毫不停歇,没有办法的朱允炆,只能派出兵将迎击,但是从一开始,他就将不许伤到燕王的指令告诉了他的将领们,他认为骨肉至亲,还是不要那么狠的好。 可是他错了,燕王可不这么想,他有了朱允炆给他的这个“护身符”,周旋着,消耗着,甚至戏耍着讨伐的大军,在一系列的胜利后,在建文四年,攻下了京城。 破城之日,皇城一片火海,朱棣派人去灭火寻找朱允炆,也没有任何线索,史书上写着他死了,而民间的传说有众说纷纭。可是无论怎么样,他和这个皇位已经没有了任何关系。从突然地接受皇位,到离开皇位,朱允炆度过了四年的皇帝生活。他从小父亲去世,独自一人照顾母亲和弟弟妹妹,衣不解带的服侍祖父直到去世,他在叔侄反目的危险关头还告诫自己的将领不要再打仗的时候伤到自己的叔叔,他是一个好人,他似乎不是一个好皇帝,他不懂得的深奥和技巧。他和曾经的南唐后主李煜以及明王朝未来的一位皇帝天启一样,如果不生在帝王家,他们一定会很幸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