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六十多年中,我,马玙,一直致力于结核病的防治领域。我从事的工作包括诊疗、科研和教学。尽管我是一名临床医生,但我也参与了许多科研项目,特别是在建立血清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方面,这些技术对于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我的职业生涯始于1955年,当时我毕业并被分配到北京结核病研究所工作。在那个时代,中国的结核病流行率非常高,而且这是一种极其难以治疗的疾病。在面对如此艰巨且充满风险的事业时,我没有退缩,而是将结核病作为我的终身研究方向。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认为搞研究更多的是因为必须这样做。当回忆起自己的科研经历时,我深感不易。为了提高诊断效率,我们实验室开发了一种使用基因分子生物学检测药物耐药相关基因的手段,这大大简化了耐药性测试流程,并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及时信息。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这是我成为博士生导师的一个契机。我带领一批基础扎实、才华横溢的研究生,他们为实验室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实验室规模扩大,能进行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我很高兴看到现在很多学生在基础研究方面已经超过了我。
记得有一次,有位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州教授参观我们的实验室,他对我们关于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的研究成果印象深刻。他甚至拿出照相机,要证明给他的学生们看,即便是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能进行前沿科技研究。这让我感到骄傲,同时也提醒自己,在人类与结核杆菌斗争中,我们不能放松警惕,因为它们不断产生耐药性,而新药研发则是持续竞逐的一场战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我们仍需坚持早期、联合、高剂量、高质量、高规律治疗原则。这不仅需要医生的努力,还需要患者的大力配合,“在抗击结核战争中,每个人都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标签: 明朝四大冤案是哪四大 、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大全 、 中国历史朝代时间顺序 、 明朝土地为什么那么少 、 元朝历史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