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重点知识行将就木的典故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吗

行将就木: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故事

在古老的时光里,有一个成语,它的意义深远而又令人沉思——“行将就木”。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它指的是人寿命即将结束,快要进入棺材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儿子,他因为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而骊姬想要把自己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因此她不断地设下陷阱,陷害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在后来的岁月里,申生不幸去世,而重耳和夷吾先后逃离了国内。

重耳带着忠心耿耿的臣下来到了外国,他们最初逃往了狄国,在那里生活了十二年。在狄国期间,他娶了一位姑娘季隗,并生下两个孩子。然而,就在这时,一场新的危机降临了。他父亲晋献公去世,那位他最害怕的人物——夷吾,即晋惠公登上了王位。但是为了防止重耳回来篡夺他的位置,晋惠公派人刺杀他。

面对这一切,不得已,重耳再次踏上了逃亡之路。在告别前夕,他向季隗许诺:“你等我二十五年,如果我还没有回来说,我已经过度老迈,你可以改嫁。”季隗泪流满面地说:“我现在二十五岁,再过二十五年,就是五十岁,这个年龄对于女子来说已经很晚,不值得再嫁,请让我始终等待你的归来。”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原因,她还是决定等待他的归来。

终于,在漫长的旅途之后,重耳回到家园,并成为了一代霸主——晋文公。这段经历中,“行将就木”便成了一个寓意,即人的生命快要走到尽头,只剩最后一口气。

“行将就木”的用法也非常广泛,它既可以用作动词,也可以作为名词使用,用以形容某人的生命力衰弱,或事物接近消亡。例如清代吴趼人在《痛史》第二十五回中写道:“但老夫行将就木,只求晚年残喘。”

让我们通过这样的故事,对“行将就木”这个成语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由衷的情感,以及对未来的一种无奈与期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