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世纪的英国,除了那些公有地之外,每一块土地早已有了自己的主人,为什么还能出现重新圈占土地的情况呢?说起来确实很让人奇怪,但发生在英国却是必然的。在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个不起眼的行业。随着新航路的发现,国际间贸易的扩大,在欧洲西北角佛兰得尔地区毛纺织业突然繁盛起来,在它附近的英国也被带动起来。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需求量逐渐增大,而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这时,一些有钱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
养羊需要土地。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农民赶走,或许连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地圈占起来。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草地的地方,被赶出家园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当时一位著名作家托马斯·莫尔在书《乌托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现在它们却变得贪婪凶狠,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公共用地开始。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用这些公共用地。当这些地方无法满足贵族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农民赶出家园或甚至把整个村庄及附近的地都圈出来变成牧场。
曾有一群农民向国王控诉一个叫约翰·波米尔领主上诉书中写道:“这个权势熏天的人物约翰·波米尔,用欺骗暴力占您的苦难臣民——我们所拥有牧场,这些地方是我们世代所拥有的。他将这 牧场及其周边所有东西围起作为自己所有后,他又强行夺取了我们的住宅田 地及果园,有些房屋被诉毁,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烧掉,我们被强行驱逐出去。如果有人不愿意,他就率领打手包围他的家。”
这种强行圈区运动中,尽管依据法律原定下的终身租赁或每年续租仍未改变,但许多成为牧场主人的贵族们互相攀比,使得他们的手工业庄园变得越来越巨大。而且即使国王颁布了一系列限制其程度法令,也并没有效果反而使之合法化。
为了让那些失去家的农民尽快安置下来,同时限制流浪者,即便是在颁布限制圈区法令的时候也限制了流浪者,让那些失去劳动能力游荡的人,如果没有规定时间内找到工作就会加以罚办;对于再次发现游荡者的流浪汉,一旦抓住就要割半只耳朵;第三次仍然未解决问题,那么就判处死刑;若再逃跑,则第二次抓捕判决为终身奴隶,并且任何人都能将孩子抓去当学徒,当苦役。此类手工工作者由于缺乏保护,被迫接受极低工资而长时间工作于此同时,还可能面临死亡威胁,因为如果继续做非法活动,将会遭受严厉惩罚直至死刑。
18世纪末期,大批英格兰農夫因無力支付高昂的地租而丢失了他們的小型耕作領域,這導致他們成為無產階級,並進入了製造業,以此維持生計。但這種“狼吞虎咽”的動盈運動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積極條件,它準備好了大量除了自己的勞動力的其他勞動者供企業使用。此後,不僅沒有制止這種現象,而且它們隨著時間推移更深入透徹於社會結構內部。
标签: 中国古代 排名 、 明朝野史有趣的故事 、 宋代民族文化特点 、 中国古代史时间轴 、 中华上下五千年隋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