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延残喘中国社会的坚韧记忆

我来解释一下“苟延残喘”的含义和历史背景。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勉强维持生命,相当于临死前的喘息。它出自《列子·汤问》中的一则故事。

在这则故事中,东郭先生迷路后被一只狼追赶,他为了救狼,就将狼藏进了自己的书袋。当赵简子追捕狼时,东郭先生把狼放出来,但那只狼却突然变心,要吃掉他。在危急之际,一名猎人射杀了那只恶 wolf。

从此,“苟延残喘”就成为了一个比喻,用来形容人们在困难或危险的情况下勉强地活着。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因为它暗示了一种无力挣扎,只能勉强维持生存的状态。

例如,在鲁迅的文章里,他用“苟延残喘”来形容那些仅仅为了生存而不顾一切的人们。他认为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不值得赞扬的,而应该选择坚强地生活下去,即使要付出生命,也不能轻易屈服。

近义词包括“苟且偷生”、“苟全性命”,反义词则有“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等。在不同的文化作品和文学著作中,“苟延残喘”的用法也非常丰富,这个成语常常用来表达一种艰难求生的态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