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筑长城牺牲了多少人行将就木的典故

行将就木:一段历史故事的探究

在古代中国,人们常用“行将就木”来形容一个人生存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于重耳(晋文公)的悲剧性故事。

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儿子,由于父亲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导致家族陷入了一系列权力斗争和阴谋诡计中。在这场政治风波中,申生和夷吾先后被害,而重耳逃离国境流亡。

在狄国期间,他遇到了两个姑娘叔隗和季隗,并娶了季隗,这对夫妇共度过十二年光阴。在那段时间里,他们有了两个孩子。然而,当他得知自己父亲去世并且太子奚齐也已被杀身亡之后,他不得不继续逃亡,因为新上任的晋惠公担心他回国夺取王位,便派人刺杀他。

临别前夕,重耳向季隗许诺:“如果我二十五年内还没回来,你可以改嫁。”但季隗坚定地回答说:“我今年二十五岁,如果再等待二十五年,我将是五十岁,那时候我的生命恐怕快要结束,还能嫁给谁呢?”她选择等待丈夫,即使到了晚年,也决心跟随他的脚步,不愿意另寻良缘。

最终,在经历无数艰难险阻后,重耳成功回到家园,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君主——晋文公。这个故事深刻地展现了人与命运之间的纠葛,以及忠贞之爱如何超越世间万象而屹立。

至于“行将就木”的字面意义,它指的是人的生命正如树木一样快要枯萎,就像棺材中的尸体一样接近死亡。这句成语直观而形象地描绘出一种极端危急的情况,让人感受到生命脆弱、短暂的真实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