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世纪的德国,马丁·路德以宗教改革者和新教路德宗的奠基人而闻名。他的出生地——一个小山村,在1483年11月3日迎来了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那个时代的德国经济发展较为成熟,商业繁荣,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其经济结构存在分散性,这种状况加剧了上层割据状态,导致内忧外患。
少年时期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与不公,因此决心进行宗教改革。他在父母诧异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深造神学,并坚持洁身自律。在维登堡大学担任神学教授期间,他对教皇利奥十世颁发赎罪券表示强烈批评,并撰写《论纲》,这次行动激起了社会各阶层强烈反响,成为他走向与罗马教庭决裂道路的一步。
1519年,与约翰·艾克在莱比锡展开辩论后,路德胜出,这场辩论标志着他学说得到广泛认可。1520年,是他著作出版最多的一年,那一年共有208本书籍及文章出版,其中包括他的13部重要著作。这段时间里,他否定了封建神权制度、圣礼体系和教会法规,以资产阶级廉俭精神建立新的信仰体系。
面对这样的局面,人民群众支持率飙升,而天主教会则视其为敌人。1521年的帝国会议上,对于查理五世、教皇等人的威胁和压力下,不顾个人安危,一直坚持己见并没有屈服。此后的生活中,他选择隐居到瓦特堡,从事圣经翻译工作,为后来的普及提供了基础性的翻译作品。
1543年,他完成并发行了一版受尊敬的人类语言——希伯莱文和希腊文原版根据所依据之上的整体内容创作出的翻译,即使是在今天也被认为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这不仅给予人们理解真实信息,还帮助他们抵抗当时由天主教会推动的一系列政策。
然而,在农民起义爆发时,尽管这些农民希望将宗教学说转化为推翻现存剥削制度的手段,但路德退缩并且背叛这一运动,最终成了世俗统治者的代言人。在他的《劝徒勿从事叛乱书》、《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书》等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心态,从劝导到调解再至于力挺政府镇压人民运动,最终演变成要像打死疯狗一样处理任何试图挑战现状的人士。这一转变让他失去了人民群众的大量支持,也让恩格斯评价他“把下层人民以及市民阶级中的运动都卖给了诸侯”。
1556年2月18日,在艾斯勒本去世前夕,他留下的遗产仍然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话题。他虽然功过参半,但无疑改变了整个欧洲历史,将西方世界从罗马天主教控制中解放出来,为资本主义社会奠定基础。作为当时代巨匠,无疑是值得赞扬的一个名字。但正如恩格斯所言:“路德不仅把下层人民甚至连市民阶级中的运动都出卖给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