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好奇,苟延残喘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它的字面含义是勉强维持生命,像临死前的喘息一样。我们知道,它源自古代的一个故事,那是一个关于东郭先生和一个狡猾狼的故事。
在那个故事里,东郭先生不小心迷路了,他遇到了一个追捕狼的赵简子。他听从了狼的话,把它藏进了书袋。可是,当赵简子走远后,那只狼竟然变脸,将要攻击东郭先生。这时,一位猎人出现,用箭射死了那只恶狼。
人们将这个过程称作“苟延残喘”,用来形容那些勉强维持生存的情况。在这里,“苟”指的是暂且,“延”指的是延续,而“残喘”则是临死前的呼吸,就像是因为病重或伤害而不断地努力呼吸,但已经没有力气再继续。
这句话出现在《中山狼传》里,是马中锡所写。当时的人们把这个成语用在很多不同的场合,比如说鲁迅在他的文章《花边文学序言》里就提到:“在这种明诛暗杀之下,能够苟延残喘,与读者相见,那么非奴隶文章又是什么呢?”
除了直接使用成语外,还有很多近义词可以表达类似的意思,比如“苟且偷生”、“苟全性命”、“苟延残息”。这些词都代表着一种勉强活下去的情景。而反义词则包括“宁死不屈”、“视死如归”,它们与“苟延残喘”的意义完全相反,是对坚韧和勇敢的一种赞扬。
最后,这个成语出现在宋朝时期,有两次被引用。一是在陈亮的信件中:“一病垂死,现在幸能勉强维持生活。”另一次是在欧阳修给韩忠献王的一封信中:“我得以幸存,只是勉强保持着生命。”
通过了解这些,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苟延残喘”的历史背景以及它如何随着时间发展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比喻表达。
标签: 元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 宋国的历史简介 、 元代有什么可讲的故事吗 、 明朝的历史贡献与祸害 、 明朝 顺序列表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