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场历史的变迁中,明朝与清朝的交替展现了中国封建王朝更迭的一种独特性。这种交替不仅是汉族被女真族取代的统治,更是一次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大转折。当时,战争带来的死亡不仅限于战场上的士兵,还有许多文武大臣、士族知识分子选择以身殉国,以保全他们的气节。在今天,我们讲述56个民族共同生活的故事,但当时的情况却完全不同。因此,有些人宁愿选择赴死,而有些人则低头臣服。
这位降清儒士,后世对他评价不高,因为他表现出首鼠两端、反复无常的态度,他就是东林领袖钱谦益。钱谦益出生于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是明万历三十八年的探花出身。他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贬,为东林党领袖之一。在南京建立南明弘光政权后,他依附马士英成为礼部尚书。当东林党计划立潞王为新主时,他们遭到马士英等人的诛杀,但由于与他们关系良好,钱谦益幸免于难。
然而,当清军南下威胁到南京城时,面临如此大的困境,其妻柳如是劝他一同投水殉国。但柳如是并非平凡之辈,她曾是秦淮八艳之一,与比她大36岁的钱谜益结婚。她知道如何为国家殉节,却无法改变丈夫的心意。据说,当柳如是和他来到水塘边的时候,钱谜益试了一下水,然后说:“水太冷,不适合。” 这意味着他并不愿意像她一样殉国,而是在此刻阻止了她的行动。
最终,在顺治二年五月十五日,钱谜益率领群臣向多铎投降。多铎占领南京之后实施剃头令,这一命令激起了百姓们强烈的情绪,有许多人再次抵抗。而《恸余杂记》记录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当多铎宣布剃头令时,钱谜益告诉家人:“我的头皮痒得厉害”,然后出去找篦子,但是回来的路上,却剃掉了自己的头发,并留下了一根鞭子。这引起诗人的讽刺:
“山斗才名天下闻,
国破从新朝北阙。”
在降清后的生活中,尽管任职至清廷礼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并参与修编《明史》,但他的行为仍然引起争议。他最后因组织反清活动,被视为背叛者,在明遗臣和忠于明的人中评价低落。在清王朝,也因为其背叛行为而备受贬低,最终成为了两端都不是人的存在。不论是在抗击还是支持新政权方面,都有一种反复无常的问题,即使到了83岁高龄去世,也未能摆脱这一负面的形象。在乾隆年间编纂《贰臣传》期间,他被收录入乙编,与洪承畴等人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