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中西文化交融的使者在穿越400年的中国聚会中就像明朝十大著名战争中的将领一样勇敢地展现了他的影

图:拉斐尔的圣母像,艺术生涯的丰碑。《西斯廷圣母》是他百余幅圣母像中最成功的一幅,采用稳定的金字塔形构图,人物与真小相仿,背景用小天使的头像组成,构思新颖独到。

1578年,一名意大利传教士沿着达·伽马开辟的航线,乘风破浪前往印度,并于5年后踏上澳门土地。从此,他把后半生交给了中国,最终辞世于北京——他就是明末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的使者利玛窦。

今年是利玛窦逝世400周年,为纪念这位“西学东渐”第一人,“利玛窦——明末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使者”展览将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展出的180件/组展品,由中意两国数十家艺术展馆共同提供,它们既有代表16世纪左右欧洲科技水平的星盘、圆规、经纬仪、水力锯、挖泥船,也有中国明代的书画、陶瓷、玉器;还有拉斐尔的《永恒与天使》和提香的大师作品,如《菲利普二世像》等杰作。

介绍西方自然科学,使然利玛窦不仅首位将近代西方科技和艺术成就介绍到中国,而且也是读过中国文学并认真钻研中国典籍的第一位欧洲人。在中国生活期间,他以流行社会感兴趣的西方自然科学作为“敲门砖”,除了《圣经》,还带来很多对当时中国人来说绝对新奇的事物,如自鸣钟、小提琴地球仪、高级罗盘日晷放大镜望远镜等。他用汉语撰写书籍,将西方自然科学成果和思维方式引入华夏土,还翻译了《几何原本》,引进了希腊逻辑思维和数学方法。此外,他也是一位音乐教师,在皇帝面前演奏古钢琴,并教太监弹奏钢琴曲。他甚至培养了最初的一批西洋画家。

1610年5月11日,在北京逝世后,被安葬在阜成门外一处墓园。这次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小型特邀展,以其独特之美吸引众多观众。在这个时代转变里,与文艺复兴相关的人物及作品一起展示,这是一个关于历史巨变时期探索的一个窗口。微低面颊慈爱眼神花白胡须……身穿红袍上的上帝向天下众生赐福,这是拉斐尔名作中的情景之一,此刻漂洋过海来到了上海。这幅作品藏于翁布里亚国立美术馆,是可能为佩鲁贾巴里奥尼家族创作的一部分装饰线脚,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琪罗之后,最年轻的一位。这幅油画像值得关注,因为它可能是由一个受训练过的人创作,也许这是第一次有人尝试使用油漆来绘制肖像画。在400年的岁月间,这些珍贵遗产被保护下来,现在它们回到我们身边,让我们再次体验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链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