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在舅父的带领下,频繁出入剧场。上初中时,迷上了中戏校学生的演出,每逢周日白天,都会去大众剧场看他们的实习演出。数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在每一场演出后,他都必定记录下来,看戏的时间、贴上票根,并珍藏戏单。他对京剧情有独钟,不仅是因为美妙的声音和精湛技艺,更因为那深厚的情感与历史的沉淀。他看戏不是一场两场,而是追随着那些英雄豪杰,用真挚的情感与它们共鸣。
比如刘秀荣演32场白蛇传,他就亲自目睹了这32个夜晚,那份激动人心的情感至今仍旧历历在目。这份珍贵资料,不仅为他自己构筑了一段宝贵的人生回忆,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宝库,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京剧艺术的发展历程。
杨蒲生对这些记忆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批判力,他会指出一些误差,并以那些珍贵的戏单作为证据来纠正这些讹误。这份资料连中戏档案库里也没有那么全,以至于海外有人以高价收买,但杨蒲生却始终坚守他的原则,没有卖掉。他认为,这些记忆不应该被金钱所束缚,而应该归属于所有热爱京剧的人们。
终于,在2001年中戏建校60周年时,无偿赠给了中戲校。那一天,6位研究生台着轮椅把他台进楼上会场,召开了隆重的赠与盛会。这个决定让整个京剧界充满了敬意,他们知道,这是一次巨大的贡献,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和弘扬。
不久之后,中戲投资把这份戏单印成了一本巨册,名为《回首当年》,记录了那些无价之宝,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这两本书——《回首当年》和《菊苑留痕》——弥补了没有建国以来京剧演出的缺憾,是杨蒲生的对京剧事业的一大贡献,也表现出了他不计名利、视金钱如粪土高风亮节的一面。
曾经,与穆守荫合作写成了《老三届与园丁》,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戲校前几届学生和他们老师轶事,在戏曲界广为流传。而且,他们还以“苏武”为笔名,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谈论北京市话及其他相关话题,使得他们在京津地区成为资深的地道观众和评家。
标签: 中国历史顺序表 、 唐朝重大历史事件 、 中国历史纪年表 、 明朝那些事儿9本和7本的区别 、 明朝最好的帝王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