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山上的京剧梦程之的票友之旅

在清晨的薄雾中,杜鹃山上弥漫着一股淡淡的书香气息。这里是程颂万先生曾经居住的地方,他是一位深受当时社会尊敬的大文学家和艺术家。在他的故居里,到处都是他留下的一些遗物,如古籍、字画等,这些都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

程之从小就对京剧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高中的时候,他加入了学校的戏剧社团,并且在那里结识了许多后来成为知名演员的人才。1944年,当他高中毕业后考入复旦经济系的时候,他已经不满足于只学习经济知识,而是希望能够将自己的爱好转化为职业。这一年,他参加了一场由《申报》主办的筹募助学金的义演活动,那次演出不仅让他认识到了自己对于表演艺术有多么大的热情,也为他今后的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5年1月1日,程之辍学,从此踏上了他的职业生涯。他加入了黄佐临先生创导的苦干剧团,与石挥、张伐、白穆、丹妮等著名演员一起工作,他们共同创造出了很多精彩绝伦的小品和京剧作品。随后,程之进入文华影业公司开始拍摄电影。在1952年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成立之后,他又继续参与拍摄多部影片,并获得了1956年的优秀表演奖银质奖章。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时,程之一夜之间变成了“对象”,被勒令留厂察看,并且长达十个月时间写历史问题和思想汇报。1969年,被送到奉贤“五七”干校劳动四年。在1973年回厂后,不久便参加了影片《难忘的战斗》的拍摄,以及上影演员剧团对外公演的话剧《春苗》。

1976年的粉碎“四人帮”之后,程之一切冤枉得以平反。他把这看成是“第二次解放”,并决定用加倍努力补偿过去十年的损失。此后,他投身进去,不论是在工厂、码头、广场或街道里的弄堂口,都积极参加并自编相声、小品等节目,与同事们一起进行表演,每天早出晚归,最多的一天连续十一二点才能回家吃饭。

1980年代初期,程之一直活跃于电影界。他还参与改编、导 演电视剧《名优之死》,这部作品影响最大,为观众所熟知,而且获得大量好评。同时,他还主持过上海电视台国际部《上海滩》栏目,以介绍上海风土人情,让海内外人士更进一步了解这个城市过去与现在的情况。此外,还有许多其他作品,如电视系列、《西游记》(第六集)、《春蚕秋收残冬》、《立体交叉桥》、《阿Q和他的子孙》、《牡丹亭》、《哀乐江湖》、《咸菜街轶事》以及两集电视连续剧《李逵探母》,都展示出了他的丰富才华和无限潜力。

至1994年底止,由于健康原因退休,但依然没有停止创作。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上,都未曾间断过,即使身体状况出现一些困难,但依旧持续地投身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中,为中国戏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这些岁月里,对于每一个朋友来说,只能说:“多才多艺辛勤耕耘”的过程,是最为真挚的情感记录,是我们永远怀念而不能忘怀的事迹。而杜鹃山上的每一座古木参天,每一块青砖红瓦,都似乎诉说着一个故事——关于程序与热情,没有哪怕一丝虚假与停滞,只为了那份属于自己生命中的最美丽梦想——京剧票友· 程之 的旅途。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