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逃离科研的温度从有温度的人工智能到自我觉醒

在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建设的大数据管理与分析方法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我曾经是其核心成员之一。这个实验室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研究为基础,以人文社会科学应用为依托,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实体。我当时负责开发面向北京市民获取政务信息的智能助手,这个项目旨在解决市民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繁杂信息问题。

我选择离开科研,是因为我开始质疑自己的工作是否真正对社会有价值。我之前在微软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感到自己陷入了一种重复性的工作状态。我决定回到母校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因为那里不仅有我的学术积累,而且还有亲近学生的机会。

然而,当我回学校后,我发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正在飞速发展,而这些技术对于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具有巨大的潜力。这让我意识到,如果能够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教育、法律、媒体等领域,将会产生什么样的革命性变化。

因此,我带领团队开展了包括智慧法学、智慧新媒体、金融/监管科技、智能社会治理等人工智能交叉应用问题的研究,并致力于培养未来的人才。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跨学科合作,让人工智能赋能人文社会科学,为其他学科发展注入新动力。

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我们提供了优厚待遇,确保老师们可以专心做好研究和教学。在这里,我们追求科学进步,将科技转化成生产力的同时,也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建设者和人才。如果我们的科研成果能够服务社会并助力国家科技进步,那么这份工作将无比满足感。

最后,在构建未来世界观时,在影响技术发展趋势时,在培养顶尖人才时,实验室希望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我也逐渐明白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温度”的人工intelligence——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赋能人们改善生活方式的手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