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皇帝两都巡幸背后的历史深度揭秘灭亡原因与社会脉络

记者近日从正在对元上都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深入研究的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获悉,元朝确立两都制之后,历代皇帝每年往来于大都和上都之间,但往来走的道路不同,基本不走“回头路”。

网络配图

元上都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的金莲川草原,元大都地处今北京市中心,两地直线距离为270公里左右。在元朝兴盛时,两都之间共有4条驿道相通,其中有两条是元朝皇帝每年两都巡幸时所走的路线。

据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文物与历史研究人员李艳阳介绍,在1263年由忽必烈设立两都会后,每位皇帝每年都会进行一次这样的巡幸。他们通常会选择一种称作“东出西还”的模式,即一方面出发时从大都是由东部方向前往上都不用同样的路径返回,大致遵循着黑谷东路或孛老站道这两个主要道路之一。

网络配图

其中,从大到去上的那条黑谷东路(俗称“辇路”)全长约370多公里,有18个沿途设置了专门供行宫使用的地方。这段旅程开始于居庸关,然后经由延庆县,再经过几座山峰进入草原,最终抵达了位于今天的张家口附近的大夏城——即被誉为“天下之心”的上都。

此外,当从上到返回大到的过程中,他们则会通过另一条名为孛老站道的较长一些、总长度超过540公里且设有24个停留点的道路。这条道路起始于今日张家口南部地区,然后向北穿过京包铁路线最终回到故宫所在地的大都市。

李艳阳解释说,这种制度既满足了生活习惯,也符合政治需要。由于蒙古族以畜牧业为主,他们喜欢随水草移动并根据季节迁徙。而对于统治者而言,由掌控中原的心脏城市转移到漠北交通枢纽,便利了与那里宗王贵族建立联系,同时增强他们对中央政府的情感依赖。

综观这些信息,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历史已久远,但对于了解当时社会结构和文化习性至关重要。此外,它们也揭示了一个更广泛的问题:在国家内部如何平衡不同的地域力量,以及如何管理跨区域传递信息以及资源分配等问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