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舅子李治第三位皇帝的智慧与魅力

李治简介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善,祖籍陇西成纪,唐朝第三位皇帝(649至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庚寅,李治出生于长安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初期政绩

继承父兄遗策,他勤于政事,为百姓所称赞,有“永徽之治”的美誉。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他还亲自处理国家大事,对外扩展疆域,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人物生平仁孝立储

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在学习《孝经》时表现出了深刻的理解,并受到父亲的高度评价。此外,他在母亲去世时表现出的悲哀思念,也赢得了父亲和左右的人心。

即位初期

当父亲去世后,由于宠爱第四子魏王 李泰,而导致太子与魏王一方争夺储位,最终因长孙无忌等重臣阻拦,被迫拔剑欲决断,但最终决定立晋王 李治 为储君。当天晚上,即使有诸多困难仍然坚持留守定州以待父兄返回,同时也积极参与边境军事行动。

乾纲独断

武则天入宫之后,她通过不断地讨好、高宗对她的宠爱提供了登高阶梯。她不仅获得了高宗的信任,还逐渐成为影响政治的大势力。而随着时间推移,她开始参与国家大事,从而逐步控制了政权转移过程,最终掌握了最高权力。

显庆五年的头晕目眩影响其处理国务,使得武则天更加积极介入国家大事。到弘道元年的最后阶段,当他的健康状况恶化时,其统治已经完全由武则天操控。这段期间内,他灭掉西突厥、百济、高句丽,将帝国版图扩至最大水平,并维持三十二年的稳定统治直到他去世,在那之后他被追谥“天皇大圣皇帝”。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