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代泉黄梅戏音乐工作者能否让我们听一曲天仙配中的那段韩再芬的悲歌

徐代泉,黄梅戏音乐的翘楚,他的艺术生涯如同一曲长河,波澜壮阔。从庐剧音乐的深邃世界走进黄梅戏,再到成为中国戏曲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和传承这门独特的艺术。

在他的记忆中,那个年代庐剧正盛,而他却凭借那份对音符的执着和对二胡的钟爱,一步步走进了安徽省艺校。那是1958年,当时他用自己的独奏《良宵》考入学校,这一步对于一个来自庐州的小伙子来说,是一次跨越。

然而,在那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大环境下,学校决定撤销庐剧专业。当时学西洋音乐的何合浓被分配去了庐剧团,而徐代泉则被留校担任教学工作。这让他感到迷惑,但也埋下了未来转向黄梅戏的一个种子。

30多年的时间里,直到1993年才有机会再次招收庐剧班。在这漫长而艰难的岁月里,徐代泉没有放弃。他选择了一条不寻常但有效的手段——与黄梅戏表演班一起上唱腔课。老师们上课时,他一边听,一边认真记录下来。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不仅因为他的功夫突出,更因为他比那些十几岁的小学生还要快地掌握了这些曲目,最终成为了编写黄梅戏教学曲目的主要人选。

创作是一场心灵与灵魂之间永恒且激烈的情感交锋。而徐代泉在这个过程中的经历,无疑是极其辛苦又充满挑战。他曾说:“当我陷入创作之中,我就像是在梦境中行走,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都像是自己内心的声音。”而完成作品后的那种满足感,则是无法言喻的人生享受。

尽管退休,但徐代泉依然没有闲暇时间。他继续作为中国戏曲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为后来的学子传授知识,同时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在他的生命旅途中,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比如主持编纂“泗州戲”、“安慶弹腔”等重要研究成果,也获得了国家级奖项肯定。

提起黄梅戲音樂電視劇中的經典作品,如《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張玉良》及《祝福》,无不见证着徐代泉先生对黃梅戲藝術無限忠誠與貢獻。此外,他还参与創作或合作製作了許多其他黃梅戲音樂電視劇,這些作品至今仍廣受觀眾喜愛,並對後來人的創作產生深遠影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