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的山西蒲州(今永济),范世逵家族以农商为业,名声显赫。范世逵本人,以字称希哲,别号东山,他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卒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自从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以农业与商业为主,这一传统被延续到了他这一代。
从小,范世逵便展现出了其经商的天赋。他不仅聪明过人,而且性格坚毅,有着远大的志向。不同于其他盐商,他并不追求短期利益,而是愿意承担风险,以大规模交易来获取更大利润。
在那时代,盐的生产和销售受到严格控制。政府通过开中制来管理盐业,即政府拥有所有盐的产出权,并根据边防需要定期召集商人,将实物输送到边境地区,然后才能获得专门用于购买盐的执照。这时两淮盐最受欢迎,它们需要通过输纳粮食等物资到甘肃、宁夏等地,然后领取盐引并在指定区域内销售。一支salt引可以兑换200斤但由于官员与富豪勾结,使得一般商人们难以立即使用这张票据,有时候要等上几十年。此外,他们还要支付各种费用给官员,这极大地削弱了他们的利益,最终导致很多人退出了这个行业。但是,不同的是,范世逵看到了这一切中的机会,他认为用粮食换取这些票据是个很好的买卖。
于是他亲自前往关陇地区,与皋兰、张掖、酒泉等地建立联系了解情况后,便专注于经营粮食和草料,或囤积或购进,或出售,使得他的生意非常繁荣,在数年的时间里,他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尽管他的交易量很大,但他始终保持诚信,对待公务人员也总是守法行事,因此河西都御史和边防将校对他表示尊重。
随着财富的增加,范家变得更加辉煌,但范世逵本人却保持谦虚,从不奢侈。他有着慈善的心,为那些遇困的人提供帮助。在一次事件中,一位叫陈海的人因犯法而被捕,由於遠離家鄉,許多人對此感到遺憾,所以當時就有人幫助陳海賠款出獄。不久之後,這個人又偷竊了大量銀兩逃跑,但是當大家開始譴責這個人的時候,方世凱卻說:“我曾經對這個人好,我知道有一天他會醒來並且回歸。”幾個月後,這樣的事情真的發生了,每個人都佩服方世凱識人的能力。
方世凱既能獨樹一帜,又能洞察人心,這些特質使得他能夠成功。他的一種風度讓我們相信,只有那些真正有胆识的人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取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