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的山西蒲州(今永济),范世逵家族以其丰厚的农商业望闻名于世。范世逵,字希哲,别号东山,他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卒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自从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以农业与商业为主,这一传统被延续到了他这一代。
从小,范世逵便展现出了他的经商才能。他不仅精通财务,更具备出色的判断力和大局观念。在那个时代,盐业是国家的一个重要税收来源,而盐的运销则受到严格的政府管理。为了获得贩卖盐的许可证,即所谓的“盐引”,商人必须向政府提供一定数量的大米等实物,并且需要将这些实物输送到边境地区。然而,由于官员之间腐败和权贵们牟取私利,这一制度导致了许多中间环节对普通商人的剥削。
尽管如此,范世逵却看到了其中的一线光明。他分析了整个盐业市场后,便决定通过购买粮食来换取这些许可证。他亲自前往关陇一带,与当地居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利用自己的资源进行贸易。这一策略使得他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财富,并且保持着高效率、高回报的经营方式。
由于他的诚信和公正,他赢得了地方官员以及边防将领们的一致尊敬。在家事上,他也是一位慷慨善良的人,对待朋友如同兄弟,对待困难的人总是伸出援手。有一次,他甚至花费银两赎回了一位犯错者的自由,但最终对方再次背叛他,将所有银两偷走而逃跑。当时的人们都批评那个人无耻,但范世逵却说:“这人我曾经对待之有恩,但偶尔迷失方向,当他醒来后,一定会返回。”果然不久后,那人确实在感悟过之后归还了所有损失给范世逵。
正因为这样,不论是在经商还是识人方面,都能看到范世逵独到的见解和勇气,这也是他能够成功并受到人们尊敬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