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原是阉党余孽,遭后人误解的真相探究
阎崇年对袁崇焕的评价颇高,将其塑造成正义、正气的化身:“袁崇焕的浩然正气和爱国精神,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髓。”[1] “我认为: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大仁、大智、大勇、大廉者。袁崇焕的仁与智,令人赞颂;勇与廉,令人敬佩。这种爱国精神,与他的浩然正气密切相连。 袁崇焕留给后人的思想、薪火永传的精髓,是‘正气’,就是‘浩然正气’……通俗地说,“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合乎道义、充满天地、超越时空之气。”[2]
“袁崇焕死了一场悲剧。从哲理来说,生死是一个大关节,也是一个大境界。岳飞如此,文天祥如此于谦如此,袁崇焕也如此。 袁崇焕之死,让万千人奋起,有如鲁迅所言:这就是‘中国脊梁’。”[3]
然而史料显示,这位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和著名爱国英雄其实与阉党有着深厚联系——他对魏忠贤进谄言、修建生祠,并声称魏忠责为干父。他还被指控认魏忠贤为干父,并受魏忠责指使操办给努尔哈赤吊孝的事宜……试问这样的人物能真正称得上拥有“浩然正气”吗?
为了澄清这些疑点,我们先从一道天启帝上的谕旨入手,看看是否能够揭开其与阉党关系的一面。在宁锦大战之后,当时有人提出了辞职,而那道上谕中就明确指出,其辞职完全源于失误:“得旨: 袁崇焕谈款一节,其所失不小,但朕不加谴责尚著叙赉分明念久在危疆姑使相准耳恩典出自朝廷霍维华何得移荫市德好生不谙事体。”[6] 这里清楚地表明了当时人们对于他的失误以及他在宁锦战役中的错误决策。
此外,上述记载还提到霍维华让荫于袒护者这一细节,以往并未引起广泛注意,但只要稍微查证,便可发现霍维华不仅是个阉党成员,而且还是其中坚定的支持者。在宣布清除阉党的时候,他赫然在列:“虽未祠颂阴行赞道削籍者二十人:张訥徐大化杨维垣霍维华等。”[8]
而刘懋的一封奏疏则更直接地暴露了这一点:
刑科右给事中刘懋疏陈:“……嗣是魏广微恨杨涟疏参忠贤有门生宰相等语遂谋合忠贤中旨逐星左光斗杨涟等以去又中旨起王绍徽徐大化崔呈秀霍维华杨维垣等以资其凶毒而大权明归忠责矣。”
由此可见,在早期即已有这样的安排,即利用权力排挤东林派赵士豪左光斗及其他反对势力。而这份记录显露出,一些曾经被视为纯洁无瑖的人物实际上却是在背后操纵政局。
《明史》记载了这样的情况,其中提到虽然某些人物受到诬陷,但《明史》本身却避免触及这一层次,更将其包装成一个关于皇帝宽容待遇臣下过错的问题。但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存在问题。这篇文章试图揭开这个神秘面纱,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历史事件背后的真实情况。
最后,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说法总是在不断地争论着,每个人都想要找到最接近历史真实面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如何都是我们共同寻求了解过去,对未来进行思考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关于我们今天对于昔日英雄人物评价的情感态度,以及他们生活行为背后的复杂情感故事,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思熟虑,最终找到自己的答案。
因此,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多方面的问题,比如政治力量之间博弈,以及个人命运如何随着时代背景而改变。如果真的要找出一个简单答案,那或许只能说,每个人的评价标准不同,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情况。但若要追求更深入的地层理解,则需要进一步考察每一个节点下的具体条件和动机,而不是单纯依据表面的信息来判断一个人或一件事。此外,还需考虑那些被遗忘或者未被重视的事实,因为它们可能会提供新的视角,使我们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