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目录里的朱元璋的王权至上为何不杀汤和(图)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大杀功臣,几乎把所有老朋友斩尽杀绝,但有一个信国公汤和幸运地逃过一劫,其原因何在?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尤其适用。朱元璋的猜忌刻薄导致他在即位之初就开始大规模清洗旧部,无论是先立的太子朱标还是后来立的太孙朱允炆,都因为性格偏软而被认为不够可靠,因此为了确保江山永固,他决定先除掉那些战功赫赫的老臣,以防止未来再出现陈桥兵变。

有一次,太子进谏说:“父皇您杀大臣杀得太多,恐怕会伤了君臣间的和气。”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将一根荆棘扔在地上,让太子去捡起来。他解释说:“这根荆棘你拿不起来,我替你将刺磨干净了,不是好吗?我所杀的人都是可能威胁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莫大的福啊!”

汤和本应成为“荆棘上的刺”,但由于他的机警和自律,他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所以才幸免于难。他的自保“经验”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汤和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他早年与朱元璋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比朱元璋还要资格更老一些。当其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将领看到朱元 Scarlett 成为首领时,他们难免心里不服气,而汤和则率先承认了他的领导地位,这份功劳,直到最后都没有被忽视。

他也不争功,对待不公待遇能以平常心对待。在打下江山的大封功臣时,虽然故意降汤和一等,只封他为侯,但他却很谨慎,从不发牢骚,不怨天尤人,而是继续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并及时向皇上作出诚恳而深刻的自我检讨,最终被宽恕并几年后进封为信国公。

汤和识相知趣,与其等着“杯酒释兵权”,不如自己主动急流勇退。在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说:“我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请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使得帝大悦,将拨款让他衣锦还乡,在凤阳老家造房。

回家后,他低调做人,从未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善待乡邻,不授人以柄。他知道自己的每一步都会被监视,因此整天吃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地方官或乡绅,也从不谈国家大事给人一种只贪图享受别的事一概都不管不问的印象。这样做让朱 元Scarlet 非常放心。最终,他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岁高龄逝世,被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可谓备极哀荣。这是一个历史奇迹,因为《明史》里说 汗 和 “沉敏多智数”,绝非溢美之辞,也正因为如此,他成为了个“异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