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朝的知识点中你知道朱橚吗

他是濒州钟离(今安徽风阳)人,约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生;明洪熙元年(1425年)卒于河南开封。方剂学、植物学家。他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他的母亲高皇后是一位贤慧的女性,对子女要求严格,尤其注重对小儿子的管教。这与朱橚后来的成长可能有某种关系。

洪武三年(1370),他被封为吴王。驻守凤阳。洪武十一年(1378)改封为周王,十四年(1381)到开封任职。少年时的朱橚好学多材,有远大的抱负,常想着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以传名后世。他上比较开明,到开封以后,执行恢复农业生产的经济政策,兴修水利,加减租税发放种子,使了一些有益于生产发展的事。

青年时期朱橚就对医药很有兴趣,他认为医药可以救死扶伤延年益寿。他组织一些学者编撰过《保生余录》方书两卷,然后着手方剂学巨著普剂方的编著工作。在洪武二十三年,他被流放到云南。在这期间,他对民间疾苦了解增多,看到了当地居民生活环境不好得病的人很多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严重于是他组织本府良医李佰等编写了方便实用、“家传应效”的《袖珍方》一书。在洪武二十四年的末尾,他回到开封。

他深知编著方书和救荒著作对于民众重要性并利用自己特有的地位,在开封组织了一批专长研究工作的人员,如刘醇、滕硕、李恒、瞿佑等,以及一些技法高明画工和其他辅助人员组成一个集体大量收集各种图书资料打下了“开封周邸图书甲藩”坚实基础又设立了专门植物园种植从民间调查得知的一些野生可食植物进行观察实验。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出色的科研工作领导者和参加者。

尽管在建文初再被流放一次,但他从未间断有关方剂学和救荒植物研究工作。一百零五岁初,由他亲自订定滕硕和刘醇协助编写的《普济方》编成永乐四年(1406),朱橚在本草学上别開生面的《救荒本草》一書刊行。此後,还作了《元宫词》百章。

总结来说,无论是在医学领域还是在科学探索方面,都能看出他的卓越才能及贡献。而他的这些作品,不仅对于当时社会具有重要影响,也为后世留下宝贵遗产,为我们今天学习历史提供了丰富材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