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了抵御退居塞北的蒙古族,沿着北方边境修筑了工程浩大的长城。而提起长城防务,很多人都会想到戚继光,特别是蓟镇长城所属的蓟镇长城,其防御能力的加强,戚继光功不可没。
戚继光字元敬,是山东东牟(今莱芜县)人。他生于嘉靖七年(1528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去世。他的生活年代正是明朝彻底走向衰落的时期,国力削弱、黑暗、内忧外患的困境却也涌出了他这样的忠臣名将。在父亲去世后,他袭职了登州卫指挥佥事,并在20岁就奉命远戍蓟门。在戍边的几年里,他亲身体会到了北方形势的紧张,蒙古族骑兵时常南下深入内地,进逼京师。他先后两次上书呈献备敌方略,但未被采纳,却给人留下了有勇有谋的印象,这为他后来的戎马生涯奠定了基础。此后,他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他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他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
隆庆初年,“给事中吴时来以蓟门多警,请召大猷、继光专训边卒。部议独用继光,便召之。”二月命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三镇练兵事。这让他再次回到曾经守护的地方直到万历十一年被调往广东。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为明朝长城防御体系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
一方面,为加强北方防务,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每个区设有重兵和总兵官管辖。另一方面,在修建新墙台上,加强对敌台和烽火台的地位,以增强整个系统的地位和作用。他还主张建立空心敌台,以增加战斗力并提高士气。此外,还修筑了一系列关隘,使得整条长城形成了一种高低错开,不易攻破的情形。
另一方面,对于边镇练兵的问题,也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首先解决的是“七害不除”的问题,即营军不习战事而好末技;边塞逶迤无邮置使客络绎;临阵调遣无法;守塞之卒约束不明行伍不整;马军反用步;家丁盛而军心离散;乘障卒选卫缓备多力分散等问题。然后,从浙江调来了训练有素的人员作为骨干,让他们示范如何严格执行训练和作战程序,同时又注重金鼓号令和行伍营阵,以及根据地形调整战术,这些都是提高战斗力的关键措施。
最后,在实际抵御入侵中,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功,如万历初击退蒙古朵颜部攻击喜峰口,以及万历元年的其他战役证明了他的策略有效。但即便如此,一场接一场的大规模战争最终还是导致国家财政枯竭人民疲惫,最终导致清朝代替明朝成为中国统治者。
标签: 宋代的历史情况 、 明朝国号的来历 、 明朝的历史很诡异 、 明朝那些事儿值得看吗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00字